地名往往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我们可以通过地名了解到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为探究莒县招贤镇武家曲坊村的地名含义,8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寻莒名迹实践队深入莒县招贤镇武家曲坊村,并进一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同地名之间的协同关系。
实践之初,访谈先行。8月5日早上,实践队员抵达武家曲坊村,对当地村民张祥瑜进行访谈了解,张叔叔对实践队员们说:“这个小村庄是武氏先祖从山西杏花村迁入到这里,在明朝时期,武氏先祖把家乡的酿酒工艺带到莒县,并在村中开设酒坊、曲坊,从此这里就叫武家曲坊村。因为这里的酿酒技术十分高超,吸引了很多人来,村子就越来越壮大。”
图为武家曲坊村现代产业园的现代化玫瑰品种培育和种植基地。马晨旭 供图
以地名带动产业,跑出生产加速度。由于现代酿酒等行业已实现产业化机械化,劳动力需求量减小,为推动经济发展再焕生机,实践队员在莒县招贤镇武家曲坊村党支部董书记的介绍下了解到,当地在党建引领下不断探索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升级新路径,以地名为文化地标、文化名片。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整村搬迁等项目,实现了生活美、产业兴的发展新面貌。在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员观察到,曲坊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地名文化宣传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干净整洁的道路、美丽的小广场、一栋栋灰瓦白墙的二层小楼,让原先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脱胎换骨。
图为实践队员浏览宣传栏中地名文化新时期宣传活动板块。马晨旭 供图
在董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莒县招贤镇曲坊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鲜切花包装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的将各色含苞待放的玫瑰花分拣、包装,销往全国各地。车间组长赵组长对实践队员们说:“2017年以来,我们村和山东浩宇集团建立了‘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共同发展模式,流转了2200多亩土地,打造了现如今的曲坊现代农业产业园。”董书记介绍到“产业园到我们村里来,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配合。首先通过我们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然后我们合作社打包给产业园,再就是一些地上附属物的清理,使产业园能够顺利在我们村落成,打造我们曲坊村的特色地名产业。”同时实践队员体验了玫瑰花的分拣工作,流水线的孙阿姨看到实践队员在体验,非常热情的攀谈起来,孙阿姨说:“工资现在我们每个月就要五六千块钱,我们的地也租出去了也有租金,而且在车间工作可比种地轻松多了,工资还稳定。”
图为地名文化宣传处的宋老师向实践队员讲述当地地名文化宣传策略。 路昕颐 供图
纵延产业,横拓多域。现代农业带动了武家曲坊村的农业发展,用地名文化宣传处的宋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村里的“土专家”“种地能手”陆续返乡进园务工,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在现代产业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实践队员就产业园不断壮大,如何解决劳动力需求问题对董书记进行访谈,董书记说:“主要是召集我们村及周边村、周边乡镇的闲散劳动力,在我们合作社联盟报名,录入信息,然后对接产业园和我们镇上的工业园,为他们解决用工需求。”实践队员在对村民采访中得知许多家庭妇女走出家门,纷纷在招工群里得知产业园招工的信息后,同时也第一时间到合作社联盟报上了名。村民张阿姨对实践队员说:“现在孩子也大点了,想过来报个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既赚钱又能看着孩子。”走出家门,不仅仅是简单的一步,更促进了家庭角色的多样化和家庭分工的重新安排。男性和女性在家庭责任上的分担逐渐变得更加平等,这有助于提升家庭的整体福祉。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实践的最后阶段,实践队员通过浏览相关宣传新闻和查阅资料得知武家曲坊村近年来通过党支部领办幸福院,解决了老人照料问题;通过党支部领办小草地名学堂,解决了儿童不了解地名文化重要性的问题。同时发动各方力量,举办地名文化宣传活动、了解村民们对乡村治理看法,使其全面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产业振兴,加强地名文化认同感,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通讯员 曹馨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22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