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千年风华,刺绣之美,尽在毫厘之间。”千百年来,刺绣是独属于是中国人的浪漫,在辽宁省的锦州市,有着这样一种古老而绚烂的艺术形式,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那就是满族刺绣。
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与制药类2023级3班同学组建的“绣韵传艺,织梦满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号召,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的传承与宣传,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2024年暑假,实践团乘坐火车一路北上,踏访辽宁省锦州市,开展了一场“解密满绣传统美,织就时代新篇章”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了解满绣文化,明确奋斗目标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到达锦州文化艺术中心,欣赏了满绣展览。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它们或挂于墙上,或铺展于案,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匠心独运。满族刺绣以其独特的图案设计、丰富的色彩运用和精湛的刺绣技法,令实践团成员叹为观止。透过那细致入微的针脚绣工,仿佛能听见厚重的时间年轮晕开了缓缓流淌的声音,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在管理员李全英老师的讲解下,实践团深入了解到满族刺绣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走进了满绣背后的神奇世界。
二、参与满绣制作,感受文化氛围
7月18日下午,“绣韵传艺,织梦满乡”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这里亲身体验了满绣作品的制作,成员们现场的感受丰富而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慢工出细活”的道理,也学会了如何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满绣制作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当沉浸在色彩斑斓的丝线中,用灵巧的双手将图案一点点勾勒出来时,那种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难以言表。通过制作满绣作品,实践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满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也更加热爱和尊重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经历使实践团更加坚定了投身于发扬满绣事业的决心,去建设和传承这份独有的美丽。
三、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满绣现状
7月19日-7月21日,实践团赴锦州市古塔区、凌河区、太和区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满绣目前的发展现状,通过线上、线下发布问卷以及个别访谈,实践团发现调研对象对于满绣的了解程度不高,与非遗相关的宣传、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与非遗传承人夏丽云老师交流后,实践团了解到:满绣还面临着传承断层和人才流失的困境,这是满绣后续长久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满绣的发展受到地域限制,由于近代以来北方主要发展重工业,南方主要发展轻工业,加之历史原因,满绣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实践团将满绣与其它名绣对比发现其宣传形式不够丰富,早期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口碑传播和展览展示,在绣品应用推广上也稍逊一筹,亟待广泛关注和支持。
四、创新内容形式,讲好推广故事
7月22日-7月23日,实践团成员基于对满绣宣传现状的探讨,结合数据综合分析,针对其文化价值与大众认知程度不对称的问题,并与其它知名绣类进行比较,集中探讨,分析其在传承、发展、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推广方案,有效设计搭建新媒体平台以提高满绣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7月24日,实践团成功注册“绣韵满乡”公众号,并发布多篇有关满绣的讲解内容,目前已获得千余次的阅读量。实践团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打破地域壁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满绣的历史故事、传承人的心路历程等融入内容创作中,使满绣其蕴含的文化深入人心,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进一步推动满绣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实践团还在附近的社区进行了关于满绣文化的线下宣讲。在宣讲过程中,实践团的成员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把满绣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收获了社区听众的一致好评。面对面宣讲的传播方式使满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更具亲和力,实践团及时将交互体验收获的有益反馈转达给满绣当地负责人。
通过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满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虽然活动时间有限,但团队成员表现出的凝聚力、协作力、创新力得到了当地工作人员的认可。同时,实践团致力于推广宣传,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到推动满绣繁荣与发展的行列中来,实践团积极投身非遗文化保护,用青春和智慧突破传承困境,绣写古韵新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时代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志满昂扬地弘扬非遗的人文魅力和艺术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28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