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千年韵犹存,丝竹管弦传古魂。梨园风采今犹在,一曲高歌动乾坤。”在中华大地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曲艺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智慧与情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的长廊,熠熠生辉。为了向中小学生宣传曲艺魅力,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小课堂”社会实践队于7月31日走进学校,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希望以此让古老的曲艺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声动人心:共赏曲艺之美,传承中华文脉
在活动之前,实践队员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索与整理,并通过访问民间曲艺演员进行考察,不断充实与修正所搜集资料。 7月31日一早,怀着激动的心情,实践队员们走进了校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们介绍曲艺的发展历程。曲艺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宋代由于社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并出现了职业艺人。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城市数量猛增,说唱艺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和曲目不断涌现,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在宣讲过程中,实践队员们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问学生们对曲艺的了解,大多学生只能说出相声、京剧、越剧等,实践队员们向学生们普及了太平歌词、莲花落、京韵大鼓等更多种类,开拓大家的眼界,增强宣讲的趣味性。
古韵新声:探索曲艺文化的无限魅力
“曲艺悠扬绕余梁,风华绝代韵绵长。魅力四溢醉人心,千古传承情更长。”它如山川般壮丽,有京剧的高亢激昂,气势磅礴;它似流水般温婉,有评弹的吴侬软语,细腻缠绵,如丝如缕,滑过心田。为了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实践队员们手把手教给学生们若干个戏曲手势,例如:“笑日”自指式、“舒瓣”外摊手势、“迎风”虚指式等,教学结束后进行趣味互动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同时实践队还给学生们播放了京韵大鼓《百山图》、相声《九艺闹公堂》、太平歌词《探清水河》等,并以《花为媒夸月娥》为切入点共同进行曲艺鉴赏。
《夸月娥》是《花为媒》中的经典唱段,这段唱词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地描绘了月娥的发型、眉眼、服饰、气质等,“这段唱词展现了月娥的美丽与温婉。”一位陈同学回答道。另一位于同学答道“同时也表现了张五可对她由衷的赞美和欣赏。”它不仅展示了评剧艺术的魅力,演绎着中华文化的无尽风采,也传递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薪火相传:让曲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曲艺,让历史的沧桑与未来的憧憬在旋律与故事中交织共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欣赏过《花为媒夸月娥》之后,实践队员们组织同学们借鉴描写月娥的手法进行仿写,之后共同朗读比较谁的仿写更为生动具体。实践队王队长指出“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们在欣赏过后融入自己的想法,更为深切地感受到曲艺的魅力。”并与民间曲艺人合作,在校园开展十余课时的授课教学,为传统曲艺艺术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活动的最后,实践队员们分发给每位同学一块玉子板留作纪念,旨在落实曲艺在身边。拿着这块沉甸甸的玉子板,学生们的眼睛都亮晶晶的,纷纷缠着曲艺老师交给他们玉子板的搓板并不断实践。“拿到这块板我感到很神奇”,一名女生说道,“虽然有点难但是我对这对小小的板充满了好奇,希望能探究到它里面更大的能量。”
在岁月的长河中,曲艺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天空。每一场传承活动,都是对这颗星辰的深情凝视与温柔抚摸,它们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传统文化的车轮滚滚向前。
实践队员们深知,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是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的茁壮成长。当老艺人的汗水与坚持,在新一代的眼中闪烁成光;当古老的唱腔与现代的舞台,在孩子们的心中交织成梦,我们仿佛看到了未来——一个充满文化自信、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们一致表示,希望在传承曲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自身的热情与智慧,去挖掘更多被时光遗忘的瑰宝;用自身的行动与坚持,去点亮更多人心中的文化之光。让曲艺的旋律永远回荡在华夏大地上,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28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