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兰州7月17日电(通讯员:黄蓉 于佳玉 陈家毅)2024年7月13日至2024年7月14日,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黄土守望者”志愿服务队到达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沈家河村以及苏家庄村附近进行撂荒耕地实地调研考察。本次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科技现代化背景下利用现代科技与核心技术对于撂荒耕地的发现、收集、分析和保护等展开研究。
青年聚力启新程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每一片耕地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与厚重的历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撂荒耕地因种种原因逐渐增加,这不仅是对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思想,“黄土守望者”志愿服务队提出了撂荒耕地提取的实践,旨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这片古老土地贡献青春力量。
7月13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兰州市榆中县沈家河村以及苏家庄村,深入实地考察土地现状,希望尽最大努力持续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做好复耕复种田间技术指导,不断“唤醒”闲置土地,播种新希望。
(图为实践队员启程前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佳玉摄)
撂荒耕地实景况
本次选定实地调研的撂荒地在北方特有的梯田。据了解,在我国,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等山区地形,占到了陆地国土的2/3,而坡度较大的山坡是不易耕种的,于是在古代,人口密度较大的山区,人们为了生存,不断的改进山地耕种的田地,于是,梯田就诞生了。层层叠叠、从山脚蜿蜒至山顶的梯田是大自然的阶梯,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队员们在沿途观察山上的自然环境、植被覆盖情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并记录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后续对撂荒耕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7月13日上午,实践队员们到达了山顶。一路走来,我们不仅看到大片撂荒的土地,也更深刻的认识到当时的农民在梯田上种植的辛苦,是上山路程的曲折,也是种子,水源等物资搬运的艰辛。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认真观察脚下荒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佳荣摄)
现如今,因务农人口老化,生产劳动力低下,种地回报低等原因,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实践队员们探访的兰州市榆中县周边村落四面环山,山势险峻,很难将水资源等耕地必须物资运输到山地势较高地区,甚至攀爬至山顶便已气喘吁吁。然而当地也极少下雨,土地干裂,耕作条件恶化、基础设施差,等等不利因素造就了这片梯田的撂荒。
(图为指导老师正在为队员们讲解撂荒耕地相关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言摄)
通过老师的讲解,实践队员们意识到,要想改善撂荒耕地问题,便要从改变基础设施,增加种田补助,调动农民积极性,添加年轻劳动力等方面着手解决。撂荒耕地的问题一旦有了改善,土地利用率,粮食产量,环境保护等问题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走访农户获新悟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7月14日,实践队员们深入实地调研采访村民,对于如今耕地撂荒现象,采访的王姓老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说种地挣不了钱,如今村里的好多梯田都撂荒了,着实令人痛心”。通过采访多位当地村民,了解到当地耕地撂荒的原因,如:乡村人口大幅度下降,人口空心化;耕地设备没有科技化;路程艰难,运输水,化肥等物品较困难等。也认清一个基本事实:耕地之所以撂荒,背后原因有许多,但缺少劳动力是主因。地湾村的良田变荒地,是当地闲置土地资源,撂荒耕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地湾村因务工、上学等原因造成劳动力外流,导致部分土地出现闲置现象。
为有效解决土地撂荒现状,最大限度发挥耕地生产潜能,通过该地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农户意见,探索耕地撂荒分类科学整治“良方”。按照“摸清撂荒底细—制定复耕方案—落实复耕措施—细化整治方案”的工作思路,将撂荒地整治和卫星遥感影像技术科技相结合,做到科技助农。也希望联系当地政府以及村委会继续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厚植乡村振兴产业支撑,不断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撂荒地”变“希望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佳荣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32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