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支撑着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更好地了解德州漆画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踏星阳空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7月20日前往德州董子文化街进行探访,以从巧夺天工的漆艺中慢慢接近手艺人心中的描绘,感受非遗传承者的匠心。
初步了解,制定计划
为了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踏星阳空社会实践队举行线上会议。队长孙佳妮带领队员们以网上资料为准初步了解了德州漆画的历史,并针对本次实践活动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具体工作安排、方向,作出了具体的强调。此外,根据实践队成员们不同的想法、意见,实践队经过全体讨论,最终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部署:此次实践活动流程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往董子文化街,欣赏漆画。第二部分,参观漆画工作室,从漆画创作过程出发进行深入了解。
走进展览,观赏漆画
7月20日,踏星阳空社会实践队来到德州董子文化街,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参观过程中,队员魏佳注意到,漆画不同于平常我们见到的画作,竟不像是单一用漆所做。在询问后,工作人员耐心地介绍了漆画的制作。原来,除了主要材料大漆之外,漆画还要用到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螺钿片等材料,且每一种材料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接着,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一幅名为《治黄首役》的漆画作品,它讲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该作品尺寸为2米乘2.5米,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其中光贴蛋壳的制作环节就耗时三个多月,期间大约用掉了四斤白色鸡蛋壳、两斤鸭蛋壳、一斤粉色鸡蛋壳。这幅堪称巨大的画作就这样平铺在眼前,蛋壳的使用使浪花的形态更好地凸显着,又在经过十余次的变涂、打磨后,使得埋在底层的色彩或形象逐渐隐约地、有层次地显露出来,极大地震撼了队员们的内心。
漆也磨人,人也磨漆
参观完毕后,我们来到了姚向东师傅的家和工作室。今年46岁的姚向东是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级非遗漆画传承人,《治黄首役》便是他的作品。一踏入工作室,大漆独有的气味扑面而来,充斥着整个房间,环顾四周,漆画作品让人应接不暇。作画的同时,姚向东向我们介绍,创作一幅漆画除前期的构思外,还要经过描稿、堆漆和贴蛋壳等几十道复杂工序,每一步都非常考验创作者的手法和耐心,而且很多步骤还需要满足特定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打磨环节,更是十分磨人。姚向东于是坦言,“漆是磨人的,人也是磨漆的。”每一处细节里的反复研磨锤炼,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打磨,也考验着作画人的精神内核。漆艺的每一笔,皆精致细腻,匠人将思绪、故事、精神都通过笔触,传递到漆画上,无论是花鸟工笔、亭台楼阁,还是小桥流水,都蕴藏着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和传承。姚向东也认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既要注重传承,更离不开创新研究。”在大漆创作之路上,姚向东一直保持初心,不断学习。他多次前往北京、福州等地跟随专业导师学习,也拜访民间漆艺大师,学习研究漆艺的历史及工艺特点,还和年轻一代漆艺人进行思想碰撞,激发创作灵感,并致力于将漆艺融入首饰、家具、衣服等,以求这项技艺更好地被年轻人所了解。在姚向东身上,专注、标准、精准、创新、完美、人本得到充分呈现,这便是工匠精神。
总结分析,笃定前行
本次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让实践队队员充分了解了漆画这一非遗技艺,也深刻体会了工匠精神的伟大。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历史积淀,是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踏星阳空社会实践队将会承担这一份使命,继续投身新的社会实践中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进献绵薄之力。(通讯员 孙梦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3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