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本社会实践将创新技术与传统撂荒地探索相结合,使撂荒耕地信息数据化,更为准确、快速地提取撂荒耕地信息。2024年7月13日,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黄土守望者”社会实践调研队乘车前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沈家河村及苏家庄村,开启与土地交流之旅。
踏入村落田野,探寻土地撂荒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调研队踏上土地的那一刻,便感受到了黄土传来的一丝丝关于生命的悸动。田地绿色盎然,果实压满枝头。但当调研队往田野深处走去,绿意逐渐褪去,裸露着黄土的田地生长着杂草,映入调研队眼帘的是一片片撂荒的土地。这里的撂荒地数目众多,满山的梯田上无人耕种,还时不时能看到被围栏圈起来的荒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耕地撂荒是指因种种特殊原因,农民放弃耕种土地,导致土地闲置,出现荒芜之景,这种现象在我国较为常见。耕地撂荒不仅会使农业生产能力降低,农产品供给减少,影响我国粮食安全,还存在使土地滋生杂草、虫害,加剧水土流失,减少农民收入,加剧农村贫困等问题,因此改善土地撂荒现象迫在眉睫。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撂荒土地 岳佳荣供图
走进村落民众中,收集撂荒地信息
村子中的农民在田野间不断地劳动,不停的忙碌着,在大地上挥洒他们的汗水。调研队走入田间,与民众们交谈,得知村中的撂荒地较多,因山高路险,缺乏水资源、劳动力等等原因,无人去打理,一直荒着,与村子一起见证这片土地上的风风雨雨,杂草纵生,野花盛开。
调研队所处村庄,山势险峻,通往梯田的道路险阻,因村子中年轻劳动力日益减少,土地失肥,缺水等原因,村子中的撂荒地数量正逐渐增多,为当地农产品发展等方面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调研队根据村子撂荒地现状进行了讨论,通过问访与土壤提取获得了当地撂荒地概况与数据分析。
“一丘黄土,千古青山。”中国山区的撂荒耕地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梯田区域。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丘陵山区的耕地逐渐被边缘化,撂荒范围从劣质的坡耕地扩展到优质的梯田,这不仅导致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还威胁到粮食安全,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生态问题。
图为指导老师向实践队员传授撂荒知识 王小龙 供图
据撂荒资料,论改善方案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中国山区的撂荒耕地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问题,需要政府、学者和农民共同合作,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现。我国通过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措施等,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利用了撂荒耕地,使得我国撂荒耕地的现况表现出一些积极的转变。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调研队在阵阵蝉鸣中感受了山水田园的绿意盎然,在些许微风中为撂荒耕地注入几分蓬勃活力。调研队的队员们见证了农民的辛劳汗水,感受了村民耕地的不易。
时间是万物蓬勃最好的养料,一寸一光阴正在田埂中应验。在社会实践中,调研队队员们增长了自身阅历,扩宽了自身视野,提高了交际能力,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及农民的辛苦付出。队员们学习巩固了关于撂荒耕地的知识,了解了当地撂荒耕地情况,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推动了当地改善撂荒耕地的脚步,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撂荒耕地,与我们携手并进,一同守护黄土,共创美好家园。(通讯员 于佳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36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