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安徽师大三下乡:寻迹铁轨红脉,赓续铁轨精神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作者:孙雅曼

中国青年网芜湖8月9日电(通讯员孙雅曼)2024年8月,带着对铁路遗迹的热爱和对伟大先烈的敬意,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以“轨迹红影,信仰青途”为主题,在蚌埠淮河大桥、建桥烈士纪念碑、蚌埠市档案馆、蚌埠市博物馆和津浦铁路固镇站遗址公园进行了铁路历史文化的考察,聚焦安津浦铁路安徽段,从资源保护与开发角度出发,利用国内外未公开档案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和口述史研究方法,以期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观宏伟铁桥,思英勇先烈

蚌埠淮河铁路大桥1909年12月动工兴建,1911年落成,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也是当时淮河上第一座也是仅有的一座铁路大桥,“千里淮河第一桥”的美名由此得来。8月5日,津浦铁路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蚌埠淮河大铁桥和建桥烈士纪念碑,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采访了附近市民,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有关淮河铁路大桥的历史,也分享了很多关于大桥的故事,并展示了利用废弃铁路枕木制作的健身器材。他们感慨历史的变迁,也赞叹政府对于津浦铁路和淮河铁路大桥的定期维修工作,以及便民的“靓淮河”工作,整顿淮河周边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在看到宏伟壮阔的淮河铁路大桥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为纪念因抢修被南逃国民党敌军炸毁的大铁桥而光荣牺牲的我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支队王吉珍、刘建国、王焕伦等6位烈士,1949年于淮河大铁桥南端西修筑了剑桥烈士纪念碑。如今的纪念碑在一个比较隐蔽的树丛中,鲜为人知,只有部分的老年人还保留着对它的记忆,这也说明了关于纪念碑的红色文化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宣传。沿着淮河圈堤漫步,团队成员一路瞻仰,一路学习,一路感慨。

图为实践队员在建桥烈士纪念碑前合影

阅档案文献,感历史变迁

为了进一步了解津浦铁路建设背后的的历史,于8月6日上午来到蚌埠市档案馆开展查询文献资料的相关工作。社会实践团队的全体人员在得到工作人员的允许下,在档案馆打印了《关于要求建立“建桥烈士纪念碑”的报告》《津浦铁路工会组织情况》等宝贵的档案资料,进一步了解了津浦铁路的建设历史。下午,实践团队又来到了蚌埠市博物馆,着重参观了馆中近现代史陈列。实践队员随着陈列出来的各种文物和介绍展板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与变迁,更加直观的看到蚌埠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

图为蚌埠市博物馆近代史陈列馆入口

游旧迹遗址,承红色精神

铁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实践团队于8月7日参观了津浦铁路固镇站遗址公园。公园中保留着G19112号列车的火车头和亚细亚号车厢、固镇火车站原址、抗日战争纪念馆和日军水牢遗址。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讲解员的带领下,园中的遗迹和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一一呈现在眼前,它们在诉说着那段记忆不被后人遗忘。通过调研,实践队员也发现在遗址公园中,对于文物的陈列和介绍还不够详尽,很多地方仅凭只言片语很难让广大群众了解历史故事。铁路遗址公园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它在新时代接续传承发扬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大对其的开发和推广,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意义。

图为实践队员在固镇火车站旧址前合照

通过此次调研,社会实践成员不仅对津浦铁路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先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建设所付出的努力。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工业遗产重焕新生发扬红色基因,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38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数字辛追”——科技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

2025年2月7日,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数智弘文”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调研团实地探访了湖南省博物馆,深入了解了融合前沿科技与深厚历史文化的辛追夫人数字人项目。据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传播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交流,了解到“小可”背后集成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识库,依托便携式导览终端,深度集成导览终端、计费系统和语音系统。为深入贯彻党……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数字人“小可“助阵古埃及文明展 河海大学学子调研AI赋能文创新模式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近日迎来特殊参访者——河海大学“数智弘文”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调研团。他们在数字人AI导览员“小可”全程引导下,完成了一场人工智能与文化遗……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河海大学“数智弘文”调研团开展多地实践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河海大学“数智弘文”调研团多地实践总结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河海大学“数智弘文”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传播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交流,了解到“小可”背后集成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识库,依托便携式导览…

探秘语言景观,延续爱国火炬

2025年1月13日至1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景观实践队赴凭祥市开展友谊关“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调研,感…

河海学子源泉工程回校宣讲

河海大学源泉工程团队宣讲活动报道2月17日,河海大学源泉工程团队在学校礼堂举办了一场精彩的宣讲活动。团队成员韩孟昀、郑钧…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沂蒙精神进校园 凝聚奋进新力量”宣讲活动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2月23日,聊城大学沂蒙精神红韵志愿宣…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乡村教师访谈社会实践活动

为记录乡村教育变迁历程,弘扬乡村教师的坚守精神,深入挖掘乡村教师的教育故事,寒假期间,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24级4班…

最新发布

曲园学子三下乡:教育伴我,落实进行
曲园学子三下乡:教育伴我行,落实进行中中国青年网临沂7月16日电(通讯员周春元)随着国家对教育强国的重视,国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掌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进一步了解现如今学生们教育的落实情况,2023年7月1…
人科三下乡进行时:探寻龙潭古镇新篇章
酉阳7月28号电(通讯员彭丽燕何曼方乐乐)为响应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深入探究龙潭古镇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2024年7月10日至15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童印酉阳,…
以青春之践,行利民之事
以青春之践,行利民之事中国青年网平凉8月4日电(通讯员赵小娟)城市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与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美化城市环境卫生也十分重要。好的环境可以让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心情保持舒畅。因此,…
人科三下乡进行时:深化应急救护认知,开启生命保障篇章
酉阳7月27号电(通讯员李雨晨何曼方乐乐)为将所获知识与经验应用于提升公共安全意识,增强群众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与力量,2024年7月12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童印酉绘,陶韵筑梦”实…
游平津战役纪念馆,感受英雄壮烈气概
游平津战役纪念馆,感受英雄壮烈气概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平津,北平和天津,一个被誉为拥有无穷文化历史底蕴的六朝古都,一个是北方经济中心,及战后产生的“北平方式”、“天津方式”,一切…
曲园学子三下乡:教育伴我行,落实进行中
曲园学子三下乡:教育伴我行,落实进行中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从2018年习近平总…
人科三下乡进行时:青春助力酉阳,传承非遗文化
酉阳7月26号电(通讯员李雨晨何曼方乐乐)为了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2024年7月10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童印酉绘,陶韵筑梦”实践团前往酉阳县龙潭镇,以实际行动助力民间传…
人科三下乡进行时:沉浸竹编艺术,感受指尖文化韵味
酉阳7月25日电(通讯员冯馨宇何曼方乐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当代青年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童印酉绘,陶韵筑梦”实践团于2024年7月13日来到了重庆市…
曲园学子三下乡:以教育促发展,夯实教育大计
曲园学子三下乡:以教育促发展,夯实教育大计2024的暑假,我与“锌”火筑梦实践队的队友们一同参与了社区及乡村小学生功课辅导的社会实践,以积极响应教育强国的号召。感悟颇深,记于此文。在此次社会实践中…
人科三下乡进行时:寻觅红色印记,接力文化精神
酉阳7月25号电(通讯员李雨晨何曼方乐乐)为了深入学习赵世炎同志的革命精神,教育引导青年铭记伟大奋斗历程,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童印酉绘,陶韵筑梦”实践团于2024年7月13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