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走进铁人纪念馆,感悟时代爱国情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 作者:智启未来,青春筑

走进铁人纪念馆,感悟时代爱国情

日月变迁,沧海桑田。中国这颗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日益明亮,即使历经磨难也未曾磨灭其光亮,那是因为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来守护自己的祖国。铁人王进喜就是其中一位。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的一个贫困家庭,玉门解放后成为了一名新中国石油工人,因用自己的身体制服喷井而家喻户晓,后因患胃癌医治无效不幸病逝,终年47岁。在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在这个暑假,有幸和其他实践队员一起前往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纪念馆,更加近距离的感受王进喜身上的美好品质。图为实践队员在铁人纪念馆前拍照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洺萱 供图。

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铁人纪念馆。走进纪念馆,王进喜的雕像伫立在我们眼前,令我们心中很是震撼,仿佛我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间的见面。他那雄伟的身躯和坚毅的神情将深深的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岁月会带走很多东西,但高尚的品质会永远流传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王进喜的雕像后面是主馆,主馆的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的组合,象征着一座工人纪念馆。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铁人王进喜那不平凡的47年。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曾说过“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虽然王进喜已近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将永远流传下去。走进大厅,两边的墙壁上分别写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和“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看似简短的两句话却包含着王进喜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正如句中所说的,即使少活20年,也要为人民解决困难,为人民谋求幸福。这不仅仅只是说说看,在他在世的47年中,他真的做到了这一切,身体力行,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走进馆内,里面陈列着一些关于王进喜的文献以及王进喜用过的一些物品。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依据当年情形还原的王进喜住过的屋子。房子是用土建造而成的,门和窗户破烂不堪,屋内放着从玉门征集来的家具和农具,再现了王进喜一家的清贫和勤奋。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向优秀的先辈学习这种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国家不断的进步,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是有些人在富裕的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只顾贪图享乐,不懂得奋斗也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强大的国家和好的生活品质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发展平台和学习环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我们的祖辈为我们打倒了外来侵略者,发展经济建设了家园。我们应该有所担当,负起责任,主动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奋力前进,让我们的祖国因我们而更加繁荣昌盛。图为实践队员与王进喜雕像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洺萱 供图。

苦难不会磨灭人的意志,只会让我们越挫越勇。在馆内了解到,王进喜的童年生活很艰苦,他曾带着自己失明的父亲进行乞讨,这在我们看来是很大的困难,家境贫寒,父亲失明,可是王进喜丝毫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既然生活没有照亮我,那我便做自己的太阳,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王进喜成为一名石油工人后亦是如此。仅仅根据馆内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记载,还有一些复刻他们工作场景的雕像,都给我极大的震撼。他们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即使是在大雪天,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在王进喜心中,井和油是他的命和魂。在当大队长之后他初心不改,心系钻台,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下大雪,他都骑着摩托车围着十几个井队转。工人们把王进喜这种深入井场,实地勘察,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称为“跑井“,在我心中,这种”跑井“精神也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无论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都应当做到一丝不苟,细致负责,尽可能的将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好。这样才能不负时代,更不辜负我们自己。图为实践队员对石油工人的工作环境进行了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洺萱 供图。

参观完整个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或许是因为他在艰苦的童年中一往无前,亦或许是他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腔热忱,更或许是他迎难而上,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值得我去学习,去铭记。参观的过程是短暂的,但他的精神将带给我无穷的力量。最后,愿我以我青春,奋斗献祖国。

通讯员 赵小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38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年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小岗村再次成为观……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书写科创之梦,让青春更闪耀——刘凯

引言新时代的青年不忘初心,奋斗力行,用汗水浇灌理想,用智慧开启新路,用自身行动诠释了“创新无止境”。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医路潜行”青年志愿先锋团:医产融合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与康养、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路潜行”青年志愿先锋团深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程庙村调研……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调研实践团:从新安百草园到智慧中药房

2024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立德创新卓越班”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屠呦呦班”共计40余人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黄山歙县是新安医…… 刘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中医药大学三下乡--歙县义诊暖人心

义诊温暖人心,医药点亮乡村2024年7月11日早晨,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调研实践团来到了歙县经开区社区委员会进行义诊活动。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的六位专家一同上阵,…… 刘凯 方文发 杨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聚焦南阳五中丁军丽老师:以爱为笔,书写历史

2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之光寻访团成员冯彦博深入南阳五中(三全校区),对深受赞誉的历史教师丁军丽展开深度访谈,旨在弘…

一粒火种,点亮振兴之路——“大包干”精神 赋能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振兴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序幕。四十余…

参观朱光纪念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2025年2月5日,“文化之根,精神之魂”社会实践队一队员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走进了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的朱光纪念馆,进…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返家乡:环保教育宣传在行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安徽工业大学的奚燕同学利用暑期返回家乡安徽铜陵,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教育宣传活动,旨…

【班团建设】“借院校之花,结学习之果”——法学2303团支部数字法治专家讲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法律与技术的交融已成为时代命题。2024年12月13日,法学2303团支部全体成员齐聚马房山校区西院会议中心…

最新发布

苦旅有乐,青春在乡村绽放笑容
通讯员:(邓谦余康淑媛覃光翕)炎炎夏日,邵阳学院文学院“青春扬壮志,微火照塘红”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前往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湾里完全小学开展爱心支教活动。面对高温酷暑,志愿者们仍坚守一线,他们从不…
共筑绿色屏障,守护黄河安澜
夏日炎炎,黄河之畔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2024年7月6日上午,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绿色中原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黄河文化的敬畏与对生态保护的使命感,踏上了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旅程,一场主…
青源志愿服务队:趣味书法课,怡情并养智
大学生网报本网讯(通讯员文星月)7月17日下午,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青源志愿服务队在湖北省恩施市工农路社区为暑期趣味班的孩子们开展了一节趣味横生的书法课,孩子们都对这节课表现出极大的喜爱和兴趣。…
人科学子三下乡:古镇龙潭藏古今,时代印迹觅知音
2024年7月13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童印酉绘,陶韵筑梦”实践团一行人,深入龙潭古镇。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和居民采访,深入感受龙潭古镇的人文气息与历史轨迹。烈日当头,一群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子开始深…
传科学知识,共创科技未来
宣传科学知识,共创科技未来中国青年网平凉8月4日电(通讯员赵小娟)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丰富多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宣传科学技术对当今…
人科学子三下乡:墨染龙潭古韵长,童印践学步履香
为深入理解酉阳县龙潭镇古镇的历史底蕴,挖掘酉阳文化内涵,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童印酉绘,陶韵筑梦”实践团于2024年7月13日走进重庆市酉阳县龙潭古镇,通过实地考察,将古镇文化融入青年学子的精神血脉,为古…
探寻文明底蕴,保护最美黄河
为促进黄河生态稳定发展,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追溯黄河文化,保护黄河生态”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文化地质公园开展主题为“探寻文明底蕴,守护最美黄河”的一次生态文明保护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岗位实习实践之旅
暑期社会实践——岗位实习实践之旅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守望智慧归巢”社会实践队于8月10日走进兰陵县金太阳幼儿园,开展岗位实习实践。实践队员们在此次活…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码动生活,科技悦行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码动生活,科技悦行在信息技术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今天,计算机不仅成为了我们工作、学习和娱乐的得力助手,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科普教育、提升…
探寻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7月25日,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东关村进行调研。东关村是一个“村在山中,山在林中”的山村,位于黄山风景区西麓,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