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作为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的桥梁,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平凡织物上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卷,这项技艺不仅是色彩的交织与碰撞,更是匠人情感的流露与文化的传承。为了去欣赏其绚烂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去了解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与时俱进的传承方式,更为了去感受其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和艺术形式的无穷魅力,7月13号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红蕴”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了贵州省石阡县埃山村,并在仡佬族印染第六代传承人——赵培军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仡佬族印染的历史文脉,当下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的传承形式;学习到了印染围巾的制作方式;体悟到了仡佬族印染深厚的文化底蕴。
步伐,沿着被朝霞染成淡淡粉色的小路迈进,清晨的埃山村深处似乎有一位温柔的“画家”在用一种独特而又神秘的色彩点亮整个天空,是怎样的色彩呢?我继续往里走着。身体,逐渐被古榕的树影所“吞噬”,抬头望去,朝阳透过榕叶间隙而洒下的斑驳光影正随着微风轻轻地摇曳着,偶尔传来的牛叫声为这份静谧增添了几分生动和活力。我似乎开始沉浸与享受,但更重要的是在疑惑——“到底是怎样的技艺藏匿在这份宁静之中”。正当我思绪万千之际,突然传来一声问候,好似迸进的火星,冲破了这份宁静,将我拉回了现实。
所见第一眼便有了答案——蓝白与印染。想来这位“画家”就是用它们点亮天空的吧。只见,“画家”身穿刻有白色花纹的蓝底服装带着满面笑容向我们走来,当大家回应时我才知晓了“画家”的身份——“赵老师好!”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我仿佛逐渐置身于那段繁华的岁月。
图为赵培军老师为队员介绍仡佬族印染的历史发展,六代传承人的技艺与经历联系在了一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尹义成 摄
印染她光着脚丫,在岁月的海边悄悄地走远,清晰了曾经模糊的画面,那幅繁华又骄傲的画面。在工坊的深处,艺术与技艺正在交织出一幅幅古老而又繁华的画卷,雕刻花板,刮花,发酵蓝靛液,晾干等工序在匠人们忙碌的身影中清晰可见。石灰与豆腐的混合物在织布上留下的一道道痕迹,仿佛是大自然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在热闹的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染布琳琅满目,众多的商贾和顾客来到此处,在摊位跟前激烈地讨论着每一块染布的独特之处,他们或是声音激昂,或是紧锁眉头;在仡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会穿上精心印染的服饰参加节庆与婚礼,也会印上富有寓意和象征的图案去表达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崇敬与敬畏。正可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图为赵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一块刻有精美花纹图案的染布,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块瑰宝。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尹义成 摄
可谁知,时间终会跌入晚霞,骄阳也会落入西山。那年春风吹遍了祖国的红土地,把新歌唱,把创新呈,但似乎落下了这项古老的技艺。“漂亮的衣服”随着小货车驶入了这片宁静又古老的村寨,人们似乎更喜欢这些“漂亮的衣服”。我仿佛看见,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仓库里每一块染布上,但堆满厚厚灰尘的她们,似乎再也无法感受馥郁暖阳?
“虽然我们的工艺停滞了十几年,但我认为这项好的技艺不应该被埋没,所以我重新把她捡了回来”,这是赵培军老师返乡之际发自肺腑的一份坚定。赵老师聚集了一班子的人,带着大伙一起搞创新!
他们是农村里的化学家,让蓝靛染膏法与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巧妙结合,使她们的颜色更丰富,更持久,此刻的她们犹如山间的溪流,经过岁月的沉淀,更显清澈深邃;他们是农村里的魔术师,将布满灰尘的她们请出仓库,一一变幻为漂亮又实用的床品,桌布,抱枕和香囊等,此刻的她们不仅拥有了实用性,更成为了古老艺术与现代审美的桥梁,更能够展现出自己的魅力;他们是来自农村的销售员,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把身处深山小巷的她们送往大江南北。他们成立合作社,建立传承基地,开通自媒体账号……这群热血的匠人团结一致成功让她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们是仡佬族的匠人,她们是仡佬族的染布,我坚信,印染不会囿于一隅,匠人们的传承也不会畏惧将来!
图为赵老师正在从染缸中一一捞起队员们亲手扎制的印染围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尹义成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61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