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村,这片土地曾以“荒茅村”的名字示人,那里曾经是一片荒凉之地,满眼望去皆是杂草丛生、荒废的田地,村民们生活困苦,几乎看不到一丝希望。然而,在党的英明领导和政府的精心扶持下,花茂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花茂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当地将传统的古法造纸技术、土陶技术与当地的文化特色深度结合,保护了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2024年7月1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拾遗红蕴小队来到这个美丽的乡村,循着这些红色印迹,探访藏着这里的非遗,让它们能更好地被世人所熟知,启为小队将走进这座红色乡村,向人们展示,非遗文化是如何与红色文化碰撞出火花的。
图为花茂村村头标牌,为习近平习总书记到村有感而发。中国青年网叶红煜 摄
7月11日下午,启为小队坐车抵达这座小镇,甫一下车,小队的目光被一块矗立眼前的醒目大牌子所吸引,牌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6月16日造访花茂村时的深切感慨:“怪不得大家都来,原来是在这里找到乡愁了。”这片土地上,充满了淳朴的人民,更藏着无数人类与非遗对话的故事。为了推动非遗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将非遗文化与旅游结合,吸引更多人前来感受非遗的魅力。
随着前往“花茂人家”古法造纸馆的路上,山环水绕,满目苍翠,青山绿草尽现眼前,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两边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黔北民居,小青瓦斜卧坡屋顶,雕花窗洞开白粉墙,充满欢声笑语的农家小院,让人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团队到达了“花茂人家”古法造纸馆,一进门,成员就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双眼,满院鲜花盛开,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走进古法造纸馆,展馆内各式各样精美的手工艺品使成员惊叹不已。据馆内非遗文化学习者所说,这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创作,一枝花一片叶,加入传统古法造纸中,制成纸浆压花画。花茂村的田园风光、村庄民居、星空大地,都被画到了一张张纸上,制作成别具一格的纸浆压花画和书本、信纸、油纸伞等文创产品,大受游客欢迎、供不应求。而后,她提到成员可以亲手制作纸浆压花画,在成员制作的过程中,从调配纸浆、铺陈底层,到细心粘贴每一片干花、调整细节,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致。当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在成员手中诞生时,那份由衷的成就感难以言表。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艺术品。顿时一股深深的尊重和敬畏涌上心头,理解到了每一件作品的来之不易。
图为当地古法造纸馆非遗人造纸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孙章杰 摄
随后启为小队来到了母氏陶艺馆,映帘而来,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陶碗作品,它们或圆润饱满,每一件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静静地陈列在展示架上,不禁让人仿联想到泥土与火焰之间千锤百炼的故事。眼前,一位师傅全神贯注地沉浸与陶土制作中,他便是土陶非遗传承人——母先才。母师傅介绍,土陶制作是一个复杂精细且需要耐心地手工艺,需经过拉胚塑性、晾干、上釉等流程。随着科技浪潮的不断翻滚,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冲刷褪去了颜色,但仍有像母师傅这样的匠人,坚守在城镇的一隅,坚持为非遗“上釉”,以商品的形式,将土陶工艺品带给各地的人。
图为母先才先生制作土陶的过程展示。中国通讯员潘秋竹 摄。
在这次对花茂村的调研结束后,成员们纷纷表示,虽然活动的这一天,舟车劳顿很辛苦,但是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古法造纸和陶艺的技艺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而且也了解到了这所红色小镇的光辉历史,决心要将非遗传播出去,让更多人能够对非遗技艺了解并传承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们在遵义市母先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前与非遗传承人母先才先生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叶红煜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64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