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微风吹拂,夏蝉欢唱,往日热闹的大道在下午两点强烈的阳光下显得不如往常热闹。风儿吹过,几片叶子悠悠飘落在水潭之中,泛起片片涟漪,乡村垃圾分类的行动在这片大地上开启,提升乡村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作为我们共同的责任,应当深入人心。因此2024年6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融乡筑梦实践队前往菏泽市巨野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了解当地垃圾分类情况,开启乡村村民垃圾分类之旅,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共同创造崭新环境。
六月的阳光直直地洒落在我的身上,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我走在巨野县张花园村较为空旷的道路上,看着路边的垃圾宣传口号,与当地村民就垃圾分类进行了详细的交谈,不仅是村庄关于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政策以及实施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当地村民的需求和当前垃圾分类面临哪些困境。从看到听再到真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重视自身的物质需求,还开始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这也使我更加切实感受到了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也开始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村庄内部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也正激励着当地村民不断改变自身,提升垃圾分类意识,实现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在这样高温的环境下,垃圾处理工作人员依旧坚守岗位,我也坚定了信心,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垃圾分类。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与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沟通,随后,他告诉我有关志愿服务工作职责以及注意事项。活动中,我将村民广场的路面、绿化带中的纸屑、塑料袋、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垃圾进行了集中捡拾;我认真听讲,积极举手抢答相关问题。将学到的分类知识现场复述,并通过问答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垃圾分类知识。我们借机学习到更多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同样我们也认识到:现阶段,垃圾分类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城市,我们有义务为城市的清洁尽职尽责,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我们无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将垃圾分门别类,让垃圾能够物尽其用,这样对我们的生活既造成不了负担,同时也能让垃圾再利用,为我们的环保助力,为子孙后代谋福音。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交流乡村垃圾分类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文洁 摄
看到高科技助力垃圾分类,我感慨到科技手段作用于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的覆盖率。将高科技用于乡村村民垃圾分类,不是“杀鸡用牛刀”,垃圾分类看似只是改变传统的处理办法,背后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管理人员不足、分类精准投放率不高、垃圾外运不及时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效果和长效机制的建立。解决这些难题,固然要靠乡村工作人员、物业和志愿者等的不懈努力和贴心服务,但要系统性地解决多头问题,实现全面精细化管理,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实践中,运用科技手段的最直接效益在于减少监管成本。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村庄垃圾分类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邱筱涵 摄
我协助工作人员向过往的村民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等宣传材料,面对面地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其中一位村民说到“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作为重要宣讲阵地,极大地方便了大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讲解过程中还设计了互动问答环节,进一步加深村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大家热情高涨,气氛活跃。通过社会实践,我也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社会是大家的,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亲近社会,亲近大自然会有益于我们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
图为实践队员处理未分类垃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文洁 摄
这次活动让我有很多收获,首先就是培养了我不乱扔垃圾的意识,无论我们是在外面游玩还是在家里面垃圾都应该丢到垃圾桶里面,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虽然公园有好几个垃圾桶但是可惜却很少有人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更多的是随意丢弃在地面上,哪怕是垃圾桶离自己只有几步远但是就不愿意走这简单的几步,这让我知道了垃圾一旦遍地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灰暗,所以在今后学习中看到随意丢垃圾的人我会及时制止,避免这些人随意把垃圾丢在地上,一定会把这些垃圾放到垃圾里面,看到垃圾也会及时弯腰捡起垃圾,避免垃圾污染,作为大学生,让我们在实践中出真知,劳动中提升自我价值。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认识到,垃圾分类能够助力绿色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政策的实施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乡村的自身特点进行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循序渐进,出台相关政策约束村民的行为,逐步改变村民随意投放垃圾的习惯,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垃圾分类助力生态文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实现美丽中国。(通讯员 邱筱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65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