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铭记历史哀痛处,传承未来和平章
中国青年网南京7月5日电
导语:7月5日,安徽工业大学的学生自组团队-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南京实践队去往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学思实践。
铭记历史是为以史为鉴,来应对当前未来挑战,铭记历史是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铭记历史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中国共产党认为铭记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历程,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
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此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馆外部造型庄严稳重,纪念馆的外围有一条陈列着各种姿态雕像的长廊。在纪念馆的门口水池中,有着造型各异的人物雕像,如苦难的母亲、死去的孩子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人们通过观看历史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等,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史实;他们在纪念碑前默哀、献花,表达对遇难者的深切悼念;他们聆听讲解员的讲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铭记历史教训。
(图为实践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中国青年通讯员 张康 供图)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历史事件。这场屠杀事件发生后,当时就震惊中外,受到国际人士的谴责。英国《曼彻斯特导报》记者田伯烈在其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中,就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纪录”,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了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城,在长达6个星期的时间里对南京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了残酷的血腥大屠杀,死难者达30万人以上。其中被集体屠杀并毁尸灭迹者达19万人以上。
南京大屠杀300000纪念碑庄严肃穆,它矗立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人们站在面前看着那数字,心中不免悲怆起来,不少游客甚至哭出了声,那后面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纪念碑表面上或刻着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碑身高大而厚重,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象征着那场浩劫的惨烈和不可承受之重。其线条简洁而有力,仿佛在表达着对侵略者罪行的愤怒和控诉。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纪念碑更显得孤独而悲怆,它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提醒着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黑暗的历史,激励着后人捍卫和平、反对战争。
(图为实践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中国青年通讯员 张康 供图)
在展馆中往前走,能够看到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和救援,知道了仍有一群勇敢的国际人士选择留在南京,提供援助,救助了许多受难的中国民众。这些人包括外交官、商人、传教士和医生。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使得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幸存,并且他们留下的日记、信件、影像资料成为了后来揭示南京大屠杀真实情况的重要证据。在展馆的最后,我们走出了黑暗的环境,光照了进来。几面巨大的墙面上,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后人的告诫。
(图为实践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中国青年通讯员 张康 供图)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保留了语言、艺术、文学、宗教等方面的遗产,丰富了国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历史有助于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怀。了解国家的奋斗历程、英雄事迹和伟大成就,能激发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图为实践队在南京站 中国青年通讯员 张康 供图)
每个人都铭记历史,那么社会将会更加珍视和平与稳定。因为深知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人们会更加努力地维护和平的环境。铭记历史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铭记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铭记历史。
通讯员 张康 赵卫 陈俊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1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