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传承非遗文化 大学生探索胶州秧歌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 作者:“译”见秧歌实践

中国青年网青岛8月5日电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译”见秧歌实践队于7月15日来到青岛胶州市文化馆和东小屯村进行学习调研,探索胶州秧歌的文化与魅力。

走进文化馆,体验秧歌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胶州市申报的秧歌(胶州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胶州秧歌走入胶州市文化馆,通过传承人和馆内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步入了新时代非遗传承路。

为了解胶州秧歌的历史和传承状况,实践队在第七代胶州秧歌代表性传承人李艳老师的介绍下,来到胶州市文化馆参观学习。步入文化馆长廊,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秧歌表演的展示图片,秧歌展区内陈列着的各式各样的秧歌服饰、彩扇和绸带让实践队队员们目不转睛。

实践队队员在李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文化馆非遗夏令营秧歌教室,李艳老师就文化馆工作向队员们进行了简单介绍。近年来,胶州市政府相当重视胶州秧歌的传承发展,每年馆内都会举办免费的非遗文化学习活动,鼓励孩子报名,今年有40多个孩子加入到夏令营学习秧歌,非遗传承工作正在稳中求进。

图为“译”见秧歌实践队采访李艳老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子奇 供图

在和李艳老师交流后,队员们也参与到秧歌的学习中。胶州秧歌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动律展现舞蹈动态过程中力的延伸之美,强调“三道弯”的体态特征。起初,队员们还手忙脚乱难以跟随,但在李艳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很快找到技巧和节奏,通过和小朋友们的反复练习后掌握了一段基础的秧歌舞蹈,感受到了学习非遗文化的乐趣。

探访非遗村,了解秧歌传承

在李艳老师的介绍下,实践队来到了东小屯村进行走访调查。东小屯村作为胶州秧歌的发源地,承载着胶州秧歌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胶州简志》记载,胶州秧歌的历史与东小屯村建村历史大致相同。“1764年,胶州包烟屯村(现马店镇东小屯村)赵、马姓两家,往关东逃荒途中,乞讨卖唱,逐步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关里后,经多代相传、改进,发展到1863年基本定型,舞蹈、唱腔均有一定的程式性。”这种唱跳结合的程式便是今天胶州秧歌的雏形。因此,现今的东小屯村也被称为“秧歌摇篮”“秧歌之乡”。实践队在与村委会委员对接后,进入村中拜访当地村民。

图为“译”见秧歌实践队对接村委会委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子奇 供图

东小屯村十分重视胶州秧歌的教学传承工作,根据队员们对村民的采访得知,东小屯村秧歌队传承从娃娃抓起,凡是想学习秧歌的,都能加入秧歌队进行免费学习。东小屯村的男女老少都对胶州秧歌有着难以言说的热爱,在采访中,一位村民说:“别的村晚上都跳广场舞,我们村扭秧歌。”并给队员们翻看年轻时参与秧歌表演的照片,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如今,胶州秧歌逐渐分化成几个流派,在发展中加入了现代元素,但东小屯村的秧歌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特色,成为了最原汁原味的胶州秧歌。村里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的一些秧歌都是在东小屯村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东西,胶州秧歌是最原汁原味的。”东小屯村的秧歌未经任何改动,至今都保留着传统的味道,村民们会保持初心将这份传统传承下去,推动非遗文化发展。

访寻传承人,感悟秧歌历史

在村委会主任的帮助下,实践队联系到了第六代胶州秧歌代表性传承人李在会老师,当被问及秧歌传承工作时,李在会老师说“小的时候日子穷,当时的环境非常困难。”在那个连吃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老一辈传承人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对秧歌的热爱,每天都练习、表演,誓要将胶州秧歌传承下去。

2006年,在得知胶州秧歌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李在会老师积极投入到胶州秧歌的传承工作中,不仅是当地学生,她还经常前往各地高校或秧歌剧团开展教学,担负起了传承的责任。

图为“译”见秧歌实践队和胶州文化馆非遗夏令营成员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述杰 供图

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深受年轻人的尊重。在青岛胶州市的实地调研中,实践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素材,深入了解了秧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状况,发现了秧歌文化传承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更见证了非遗传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期望。实践队将持续开展秧歌文化宣传工作,为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推动胶州秧歌的繁荣与发展。(通讯员 宋述杰 王子奇 李思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3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电气学院学子返家乡之回访母校,展望未来

时间:2025年2月21日8:37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作者:孙玉锋本次返高中宣传大学活动旨在向母校的高中生介绍我们的大学,提升他们对本校的认知与兴趣。活动于近日在庐江二…… 白岳松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电院学子返家乡之“回访母校,展望未来”

本次返高中宣传大学活动旨在向母校的高中生介绍我们的大学,提升他们对本校的认知与兴趣。活动于近日在庐江二中举行,通过宣讲、互动问答等形式,我们成功地向高中生们展示了大学的特色…… 孙玉锋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电气学子返家乡之张飞板面:一碗面条,千年传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载体。张飞板面,这道以三国名将张飞命名的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白岳松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革命馆里话初心,奋斗路上正青春: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

学雷锋系列活动三月的春风,带着温暖与希望,吹拂着大地,也吹响了传承雷锋精神的号角。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

“名郡植春筑福庭”——“美化环境,共享健康” 名郡社区卫生行动

为营造整洁、卫生、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团支部组织团员们对名郡荷塘社区环境进行了清理。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

仁心续火承先志,碧波芳草筑安康: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

为将健康知识和服务送到社区居民身边,2025年3月15日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3”一体化)2023级志愿服务队第二小分…

清明追思,大爱永存 ——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举办清明节缅怀遗体捐献者活

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倡导遗体捐献事业的社会价值,清明节前日,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在皖南医学院遗体…

郑州财经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秋实班”学员赴河南省团校参观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

最新发布

筑就童心,筑梦未来——幼师的职业困境和出路
近日,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的九位学生就当前幼儿园教师面临诸多生存困境的问题展开了调研。团队成员积极走访各地幼儿园,对幼儿园园长、在编及非编老师进行了二对一访谈,同时,也在线上对各地幼儿园教师发…
湘潭理工学院学子三下乡:“红色精神”永传承,勇担使命再出发
湘潭理工学院学子三下乡:“红色精神”永传承,勇担使命再出发大学生网报湘潭8月16日电(通讯员盘翔)踏寻先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2024年7月6日,为了深入学习和加强对于文化精神和传承,追溯先辈足迹,弘扬中…
深入基层访警局,共筑乡村反诈墙
深入基层访警局,共筑乡村反诈墙为深入探究乡村地区的诈骗现状,切实有效地开展防诈骗宣传活动,7月16日上午,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组织“乡村振兴走基层,防诈宣传正当时”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程生…
传承红色精神,共筑书香梦想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小课堂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的号召,决定开展一系列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安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数据231志愿公益,热心服务安徽省阜阳市灵泉县马大村——谢宇辰实践内容:宣传用火用电安全本次志愿活动我来到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马大村进行宣讲志愿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发放宣传单,宣讲暑期用火用电安…
传承非遗八段锦,我们在行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近些年来,大家都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积极采取行动锻炼身体。为了树立小朋友积极锻炼的信心,增加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收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之全民健康跃动社区志愿服务队与武汉市江…
南财学子三下乡:携手共进,爱满人间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身体的不便,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生活挑战。他们是农村残疾人群体,一个需要我们关注和帮助的特殊群体。在这个炎热的盛夏暑期,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
“星愿计划”群策群力之三方协同——入校交流同育人,互学互促共提升
“星愿计划”群策群力之三方协同——入校交流同育人,互学互促共提升:进入学校宣讲,营造融合氛围——机场小学宣讲为了给广大儿童普及自闭症知识,帮助特殊儿童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实践团队员前往去机…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革命精神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子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实践纪实
79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9年后的8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探寻革命足迹,弘扬爱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此次实践活动旨…
“冬日”曦光散阴霾,暖阳如诗抚岁月
提起夏天,是晚风拂过树梢的蝉鸣,是孩子们肆意奔跑欢笑的身影,是餐桌上洗劫一空的西瓜,是那些未说完的,关于成长的故事……盛夏蝉鸣,绿意疯长。“冬日-暖阳”社会实践团队再次出发——通过夏令营,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