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缅怀历史,铭记和平
中国青年网马鞍山市7月10日电(通讯员王思涵陈静莲 胡婧)为回顾历史,更直观地了解国家历史,铭记民族苦难,传承红色基因。7月4日上午,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雕塑无言,默诉悲痛
场馆外面,一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雕塑群,雕塑中的人物表情各异,有的惊恐,有的绝望,有的已经倒下,该组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生动展现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场景和遇难同胞的悲惨命运。主雕塑《家破人亡》高12.13米,展示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怀抱孩子仰天长啸的悲痛形象,象征着无辜的受害者,以及战争对家庭和社会的破坏。据悉,整组雕塑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形象,却生动形象且极具表现力地反映出破碎的祖国河山和冤魂。
图为纪念馆外的雕塑《家破人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婧 摄
哀悼逝者,铸馆悲歌
展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如日军武器、遇难者遗物等,增强了展览的实物感。大量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展示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遇难同胞的惨状。观者均沉默不语,氛围沉郁肃穆,展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日军攻破南京的经过,让观者真实地感受历史场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录展示了遇难同胞的名单,同胞姓名字字泣泪,触目惊心。幸存者口述历史部分通过幸存者的口述,让后人了解大屠杀的亲身经历,时刻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他们在战争中遭受的屈辱与折磨。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反应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展区展示了当时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和反应,介绍了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和谴责,以及南京大屠杀被确认为战争罪行的过程。研究中心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为后人提供准确的历史信息。馆内以照片、实物、影像、名人信件、侵华日军回忆录等详实的史料证据清楚地展现了侵华日军馨竹难书的罪行,旨在让游客深刻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警示后人珍惜和平、维护正义。
图为展馆内标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静莲 摄
悼魂之坑,铭记国难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江东门,这一地点见证了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间,日军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纵火、抢劫等暴行,导致大量无辜平民死亡,其中万人坑就是集中埋葬遇难者遗体的地方。纪念馆内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是通过挖掘和整理发现的,其中最著名的是1979年发现的“二·八”大屠杀遗址。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遗骸和遗物,以及现场的挖掘记录,都成为了研究南京大屠杀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其中32具儿童遗骨破败不堪,有的甚至还有子弹留下的痕迹,具具白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资料证实,这个万人坑周围,共埋尸达28730具。这些遗骸和遗物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暴行,也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珍爱和平,祈愿永宁
一路向外走到了和平广场,和平广场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东侧,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广场宽敞,环境庄重,是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场中心是一座高耸的和平塔,和平塔是广场的标志性建筑,高约37米,塔身呈圆柱形,表面刻有遇难同胞的姓名和遇难日期。塔顶有一只和平鸽,寓意着和平与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对遇难者的纪念。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广场上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包括升国旗、默哀、献花等。走出沉寂的展馆到了明亮广阔的和平广场,更深刻的体现了深感和平的不易与珍贵,实践小队在广场中央合照留念。
图为和平广场处实践小队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静莲 摄
南京大屠杀的现实意义是多维度的。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民族认同的强化,也是对和平的倡导和对战争的警示。同时,中国也应该在国际交流中更充分的分享这段历史,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与合作。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也是对国际法和人类良知的挑战。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得的历史教训,是中国走向未来的重要基石。
本次参观纪念使成员深感责任和使命之重大,时刻警醒和珍视和平,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历史责任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不仅是对遇难同胞的纪念,更是对全人类的警示。青年大学生应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王思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5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