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生命存在过的痕迹,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脉的薪火延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如同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3月23日关于做好文物工作的批示中所写的,“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积极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西安市中华文化传承学习暑假社会实践团于7月12日开展非遗文化学习与传承活动。7月12日,实践团来到了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通过解说员的介绍,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云冈石窟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的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生命。云冈石窟从本体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维护,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正给这座千年石窟插上青春的翅膀。王家鑫先生是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地道的“扫窟人”。工作6年来,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将一座座雕塑、一幅幅壁画“扫”进了数字世界。“洞窟空间大,高浮雕结构复杂,细节千变万化,这意味着石窟的文物测绘难以通过传统手段进行精确记录。”王家鑫告诉调研组,他们通过二维影像数据、三维立体数据并结合高精度测绘设备,对洞窟数 据进行毫米级测量,为石窟建立数字档案,希望早一天让云冈文物在数字世界里实现“永生”。目前,云冈石窟数字档案已经完成总量的三分之二,计划2030年前全部完成。
云冈石窟走向“云端”的案例让我们见证到了以另一种方式在不改变传统文物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技术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另一种方式。也为我们今后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想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的水花。同时使调查团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刻不容缓,我们也应尽绵薄之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79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