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簧管乐器,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声。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蒙城县,有这样一种笙,制作技艺传承百年,一代代传承人坚持手工制作,销往世界各地,那就是“卢家笙”。
安徽理工大学承嬗团队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安徽理工大学承嬗团队来到安徽省蒙城县卢家笙的传承之地进行深入了解。
卢家笙共有十四簧,制作时选用涡河北岸的紫竹竿。从用料到加工完成一般要经过笙管选料、打磨、取直、打孔等100多道工艺,全部经由手工完成,制作完成一把笙需要四至五天的时间。我们从第四代传承人卢俊军师傅口中了解到“笙的灵魂是簧片。”簧片薄如纸,簧面不见缝,迎风簧片振动。这对制作者的手艺要求极高。
安徽理工大学承嬗团队摄
在现场,卢俊军师傅给我们展示了他最拿手的工艺“拃笙”和“榻笙”。拃笙,约15厘米长,笙片小而薄,声音清脆悦耳;榻笙,是倍低音笙,笙管长约90厘米,簧片长约3厘米。一件件比簧片大了不少的工具在卢师傅手上不断变换;一遍又一遍地对簧片进行着打磨;一次又一次地在耳边对簧片进行试音……同时我们注意到卢师傅的手上和肩膀上已布满厚厚的茧子,这是非遗传承独具的烙印。
安徽理工大学承嬗团队摄
卢师傅对我们的到来非常欢迎,带我们参观祖辈们留下来的老笙,并带我们亲身体验了制笙的一些工艺,与我们亲切地交谈。制笙的每一步都是非常繁琐精细的活,制了大半辈子的卢家笙的卢师傅表示:“这是一项异常辛苦的工作,过程有苦有累,常常感到乏味,可看到一件件制好的完成品,想到这门手艺凝聚了卢家人世世代代的心血,一定不能丢。”
安徽理工大学承嬗团队摄
现在卢师傅家族中仍有十多人在坚持做卢家笙,他在对家中小辈教导制笙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招收学生,他希望能将这门手艺好好地传承下去,让后人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
在这个急流涌进的时代,非遗手艺的传承异常艰难,卢师傅也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在制笙的同时也琢磨着如何将卢家笙制作的更加精良,更加受人喜欢。希望在卢家人日复一日的努力下,这门技艺能在社会大众中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喜欢,让这些古老的技艺永久的传承下去,让非遗的魅力绽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81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