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河洛大地,草木葱茏、万物繁盛。7月12日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距洛阳市75公里的“河洛第一村”——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苏羊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村落。并且“河南省宜阳县苏羊遗址”“这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这里,团队成员们将深入领略和体验苏羊村的灿烂古文化,尤其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马舞。
首站: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7月12日上午,,团队成员们首先来到了洛阳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灿烂的文化也让洛阳获得“东方博物馆之都”的赞誉。而隋唐大运河则见证了洛阳的历史沧桑和兴衰交替,记录着中华巨变。这里不仅展示了隋唐时期的运河文化,还详细介绍了苏羊村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和讲解,团队成员们对苏羊村的建筑遗址、竹马舞的起源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博物馆内,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年代,深深的吸引着成员们盼望走进苏羊村这个美丽的古村落,解开神秘的文化密码。
走进苏羊村
午后,团队成员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来到了苏羊村。苏羊,这个散发着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古村落,见证了历史沧桑巨变,蕴藏着深厚文化遗存。关于苏羊村的来历,据说约一万年以前,原始社会晚期的河洛人就在苏羊定居生活。苏羊被誉为“云中坞”。伏羲时期,良好的绵羊品种素羊在此培养成功,苏羊由此得名为“素羊”,后传为苏羊。在这里,成员们参观了苏羊村遗址,亲眼目睹了那些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和遗址。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诉说着苏羊村的过去和现在。
在苏羊村,团队成员们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舞。相传,其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孙武与吴起操练军队的阵法。人们将他们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演变成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并口传心授至今。其中竹马是民间艺人表演歌舞时用的道具,是用竹篾扎成马,然后糊上彩纸,加以装饰制作而成的民间工艺,中间有方孔,加上背带,表演者身穿戏服跳入,驾“马”前行。在鼓声、铃声、鞭炮声中,摇动马头,模仿骑马的各种动作,称为“跑竹马”,最多时,百人同时表演,不停地变换队形,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在苏羊村,村民仍保留着节日“跑竹马”的习俗。2011年,苏羊竹马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今,在苏羊竹马传习所和展示馆里还能看到用竹篾扎成的竹马,马身上糊着色彩斑斓的纸,惟妙惟肖。在专业舞者的教导下,团队成员们亲身体验了竹马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同学们还了解到,近年来,苏羊竹马逐渐走出村庄,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14年,它曾在河南省春晚精彩亮相,每逢重要节日和庆典,县内也会邀请其进行表演。为了让这一传统民间绝技得以传承下去,苏羊村还开设了竹马培训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为竹马舞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羊竹马传承的困境与突破
虽然苏羊竹马历史悠久,但是因为时代变迁,“跑竹马”的苏羊人越来越少,曾一度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2016年以来,洛阳市积极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对所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保护。对于优秀的、传承困难的、濒危的项目,积极筹集保护经费,为其提供相应的传承场所。2017年,宜阳县积极申报专项资金,在苏羊村建起了苏羊竹马传承教育基地,设立传习所、展示馆,购置演出服装、道具及乐器等。苏羊村还专门成立了培训班,吸纳村里的年轻人,让苏羊竹马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文化传承进课堂
在苏羊村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还走进了当地的小学,向孩子们宣讲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宣讲活动中,团队成员们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向孩子们展示了苏羊村的传统文化和竹马舞的魅力。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和掌声。为了让宣讲更加生动,团队成员们还特意带来了竹马舞的道具,邀请孩子们上台体验。孩子们兴奋地穿上戏服,模仿骑马的动作,尽管动作略显稚嫩,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和热爱却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样的互动,成功地推动了大学生与小学生之间一次跨越年龄与知识领域的交流碰撞,更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根植于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灵之中。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不仅震撼于苏羊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接过传承的“火炬”,在新时代赋予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94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