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繁荣振兴。2024年8月,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情系乡韵”社会实践团队在研究生辅导员王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分别实地走访了宿松县黄梅戏剧院、文南词传习基地、大别山民俗风情馆、断丝弦锣鼓陈列馆、程岭大鼓书工作坊等地,深入了解宿松县传统民俗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而挖掘探寻如何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高校的专业力量。
文南词结出的艺术之花
实践团队先后来到虞松峦文南词传习基地和宿松县黄梅戏剧院,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的热情接待下,得以详尽了解文南词的发展历程,进而深刻认识到文南词保护传承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龙门村虞松峦文南词传习基地现场,非遗传承人虞观友先生和数位老艺人们现场表演了文词、南词、平词以及对唱,声情并茂,落落大方。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也了解到:为了助力文南词的宣传推广,近期宿松县将举行“131”工程文化传承系列演出,文南词传承人将在宿松多地与观众见面并进行现场表演、交流。
离开虞松峦文南词传习基地,实践团队随即又奔赴宿松县黄梅戏剧院——一家历史悠久的黄梅戏剧院,同时也是文南词传承基地,这无疑是对文南词与黄梅戏姊妹戏关系的一个生动体现。在与剧院董事长、国家一级演员陈诚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得知宿松县黄梅戏剧院之所以能够获评文南词传承基地,主要凭借近年来对文南词传承发展的持续投入,而创作型人才的稀缺,则是当下文南词发展所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图为非遗传承人表演文南词曲段。张启晗 供图
大鼓书背后的兴衰浮沉
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宿松县程岭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深入了解当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岭大鼓书。在非遗传承人江金华老先生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下,团队成员得以一窥这门古老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轨迹,并亲身感受到其兴衰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参观过程中,江老先生娓娓道来,为团队成员讲解了大鼓书在程岭的起源。据了解,程岭的大鼓书在明末清初兴起,曾在当地广受欢迎。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古老的艺术也逐渐走向了衰落。为抢救和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程岭大鼓书得以传承保留下来,并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观结束之后,团队成员有幸聆听到江老先生亲自演绎的一段经典曲目“三女婿习文”。伴随着简朴的道具和韵味十足的唱腔,江老先生用生动的故事、节奏感十足的鼓点、中气十足的声音以及绘声绘色的表演将这一古老曲艺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既不失民间乡村艺术的趣味性,同时也兼顾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图为非遗传承人介绍大鼓书文稿。张启晗供图
民俗馆藏品的前世今生
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别山民俗风情馆,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热心引导与馆长司国庆老师的专业讲解下,团队成员对宿松县乡土风情、传统民俗、艺术文化、历史底蕴等方面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跟随着司国庆馆长的步伐,边听、边看、边想。司国庆馆长一边讲述着这些藏品的起源用途,如数家珍;一边分享其背后的桩桩收藏故事,曲折多舛。参观结束后的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司国庆馆长是一名民俗文物收集爱好者,从青年时代开始,便致力于宿松地方文化的梳理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地四处奔波搜寻各种老物件,为宿松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大别山民俗风情馆,俯仰间团队成员仿佛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时空旅行,不仅亲身触摸了数百年来宿松县所历经的沧桑巨变,也真切体会到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艰辛不易,更为司国庆馆长怀着对松滋故土的满腔热爱,不图回报,矢志不渝地保护传承家乡文化而感到由衷的钦佩。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张启晗供图
本次宿松之行,“情系乡韵”社会实践团队邂逅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中的兴衰浮沉,也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挑战的缩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坚定了年轻一代心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得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作为扎根在宿松大地上的文化奇葩,相信这些非遗文化在非遗传承人、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下,能够融合不同的发展理念,找寻到合适的发展方式,柳暗花明、破茧重生,走去更广阔的天地,迎接更灿烂的明天!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合照。张启晗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1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