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攀枝花8月21日电(通讯员 杨诗雨)为学习三线建设精神内核,感悟爱国主义情怀,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红砖筑三线队”开启了以“三线建设筑青春,爱国教育启新程”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团队成员前往大田会议遗址深入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与意义。通过参观遗址,访问遗址工作者等活动形式感受艰苦岁月中建设者们的锐意进取与无私奉献。
参观会议遗址陈列资料,感悟三线建设精神内核
在遗址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进入到遗址内部。在这里,有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字资料以及一些三线建设工程的真实图片。在讲解后,实践队成员了解到:三线建设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大田会议研究确定了攀枝花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初步选定弄弄坪为攀枝花钢铁厂厂址,揭开了攀枝花开发建设至为关键的一页,攀枝花开发建设的蓝图从这里诞生。
展厅内,陈列摆放着许多当年建设者们的留言。循着刚劲有力的字迹,实践队成员仿佛能看到建设者们一定要搞好三线建设的决心与他们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意气风发。看着这些陈迹,成员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后代的期望。如今,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新青年的实践队成员更应该拿出十足的干劲和满腔的热血团结一心,才能披荆斩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图为展厅内部会议厅 通讯员杨诗雨供图
聆听传承者心声,体会锐意进取与使命担当
在大致参观完遗址后,成员们对讲解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采访。“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攀枝花”,被采访者讲解员如是说到,“因为我是讲述者,所以对这段历史有着更深刻的感悟。这不仅仅只是一段已经尘封的历史,而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一抹绚丽的色彩。”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工作人员 通讯员杨诗雨供图接着,实践队与镇上的老人进行了交流。这里很多老人都曾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参与者,当成员们坐在他们面前,聆听他们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仿佛也被带入了那个轰轰烈烈的建设时期。他们说,在三线建设时期,他们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艰苦的建设中,与来自四海的兄弟姐妹们一道,用他们的双手,建起一座座工厂、一条条铁路。“当年生活艰苦到一盆水就必须用一天,伙食基本都是野菜,大家都睡的席棚子……”但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大家仍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奋斗,为了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便那段日子早已过去了四五十年,老人们回忆起来依旧是泪眼婆娑,但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希望和对面对困难的坚韧。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亲历者交流 通讯员陈思宇供图总结活动感悟,展望光明未来
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收获颇丰。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了三线建设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西部地区的意义: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它的实施不仅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改善了生产力布局,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固的国防和工业基地,也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因有了三线建设,中国才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保持独立自主,不断发展。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启示后人。它不仅象征着一段历史,更是一股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参观遗址和与老一辈建设者的交流,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也让彼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影 通讯员杨诗雨供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正是一次生动的思政课,三线建设历史不再是书上空洞记载的文字,传承三线建设精神也不再是乏味枯燥的口号。“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青年一代伫立于时代的潮头,承担着历史交予实践队成员的重任,是冲劲十足朝气蓬勃的后浪。实践队成员将以这次实践为起点,将三线精神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尽情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2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