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剪纸艺术遇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场独特的文化之旅悄然展开。2024年8月20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瑞昌实践行,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来到了江西省瑞昌市。大学生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走出校园,来到瑞昌,探索剪纸为这片土地带来的色彩与活力。
瑞昌剪纸,江西省瑞昌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瑞昌剪纸是流传于江西省瑞昌市民间的传统美术,其起源于汉代。受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经过相互磨合、交融,融汇了南北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既有精巧、秀丽、严谨的阴柔之美,又有古朴、坚实、豪放的阳刚之美,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别具风神。2008年6月7日,剪纸(瑞昌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
瑞昌剪纸源于何时,许多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考证。西晋古墓在瑞昌被发掘后,对推断这一民间艺术的源流提供了有力证据,古墓砖及陪葬陶器上的许多饰纹图案与民间剪纸的常用花纹几乎完全一样,其手法和风格也如出一辙,因此,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瑞昌剪纸的产生至少可以推到中国汉、晋两个朝代之间。
瑞昌剪纸发展到唐代、宋代,已根深叶茂,在民间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和繁荣。
明清以后,瑞昌剪纸成为江西各地普遍采用的装饰纹样,除用于刺绣、灯彩外,还常用作节日的门笺、送礼的礼笺、婚俗的喜花、丧俗的祭花及巫术的符箓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瑞昌民间剪纸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瑞昌剪纸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瑞昌剪纸发展到后来,实用功能逐渐淡化,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品。
瑞昌剪纸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间风俗密切关联。瑞昌地处南北交汇处,经过千年的南北文化相互浸润与渗透,瑞昌剪纸融进了南方的花巧和北方的粗犷,渐渐形成了粗细有致、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瑞昌剪纸采用阴阳交互、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并采取“非镂空”的反常技法,使作品含蓄而不失典雅,神秘而又深刻。
瑞昌剪纸主要在农村妇女中传承,以家传方式沿袭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老民间传统剪纸的原汁原味,体现出独特的历史和民间艺术研究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瑞昌传统民俗逐渐走向衰落,瑞昌剪纸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异,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后果堪忧。随着时代变迁,瑞昌剪纸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其发展现状、传承困境,并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调研可以帮助梳理瑞昌剪纸的历史脉络、技艺传承、代表作品等,为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依据。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大学生团队不仅作为剪纸艺术的传播者,更是作为学习者与体验者。我们走访了乡村,与当地村民近距离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审美偏好,看到了他们将剪纸艺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创作出的一幅幅具有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在乡村的田野间、屋檐下,我们见证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村民们对剪纸的热爱与执着让我们深受感动,他们的巧手与智慧,将一张张红纸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图案,寓意着吉祥与美好。通过与村民们的互动,我们学会了更多的剪纸技巧与表现手法,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剪纸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瑞昌市的剪纸文化馆,观展过程中我们被一幅幅精细生动的剪纸作品所折服,深深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展馆中的剪纸体验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他们认真地学习剪纸技巧,用心地创作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我们相信,这些孩子们将成为未来传承与发展剪纸艺术的重要力量。
此次剪纸艺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大学生们得到了锻炼与成长,更为乡村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剪纸艺术,让这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3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