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自然的交响与未来的探索
导语: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公里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自治区),最终汇入渤海,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为了深入了解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现状,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黄河生灵,‘材’子铸盾”实践队于2024年7月10日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入海口进行实地考察,以期为黄河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关于黄河入海口的资料,包括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交通状况、住宿安排等实地考察所需的实用信息。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口湿地出现了退化现象。本研究旨在揭示黄河入海口湿地退化的现状、原因及生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并调查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为我国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根据实践目标和收集到的资料,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并准备了必要的实践工具和设备,如相机、测量工具、笔记本等。根据计划安排,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抵达黄河入海口进行实践。
在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后,最终在这里与渤海交汇,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这些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形成黄河三角洲。同时,黄河的入海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摆动和改道而形成这壮阔的“蓝黄交响乐”。实践队员们站在船上注视着这壮举,仿佛能听到黄河水声轰鸣,与渤海波涛相互激荡的交响乐。
图为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奇观。张诚浩供图
在黄河入海口区域进行实践观察,记录河流形态、水流特征、生态环境(湿地退化情况)等信息。使用相机等设备拍摄照片或视频,以便后续分析和展示。与保护区工作人员等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黄河入海口的看法和经验。其次,根据实践需要,在合适的位置采集水质
等样本,进行必要的实验和测量。最后,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初步的分析(pH测量)和整理。
图为实践队员们抵达黄河入海口。张诚浩供图
通过实地探索,黄河入海口湿地退化表现为植被减少、土壤盐碱化、湿地面积缩减等问题。据调查,湿地植被覆盖率已从原来的80%下降至50%,部分区域甚至不足30%。此外,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剧,湿地面积逐年缩小。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存在污染、盐碱化等问题;植被覆盖度较低,生物多样性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针对湿地退化问题: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湿地保护责任主体,加大执法力度;实施湿地补水工程,保障湿地水源;开展湿地植被恢复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湿地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针对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加强黄河入海口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推进黄河入海口植被恢复工程,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宣传;建立健全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随着东营市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黄河入海口已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是自然的交汇点,更是中华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的地方,实践队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交汇,更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并蓄的精神。
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黄河生灵,‘材’子铸盾”实践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了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深入了解到黄河入海口的环境问题(如湿地退化、污染等)依然遏制着黄河入海口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及可持续发展,“黄河生灵,‘材’子铸盾”实践队会一直密切关注并为保护黄河入海口竭尽全力,号召更多人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共同守护这片珍贵的生态家园。
(通讯员 张诚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5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