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绘彝乡,知行深见:文旅双轨共塑乡村振兴
——上电青年与“公益慢火车”的社会实践之旅
在高铁飞速发展的当下,公益“慢火车”的存在犹如一股温暖的溪流,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温情化发展。为了探讨绿皮火车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探寻慢火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文旅密码”,上海电力大学“慢车筑梦,彝乡新路”实践队聚焦成昆铁路5619/20次和5633/34次公益性慢火车开展社会实践,以此为契机深入四川乐山金口河区胜利村和凉山越西县呷古村,探索“慢火车,慢生活”旅游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慢火车上与乘客交流的场景)
2024年8月,实践队亲自体验了5619次、5633次慢火车,通过与乘客以及列车员的交流,进一步理解了慢火车对偏远山区居民出行和沿线职工生活的重要性。队员们不仅在列车上开展了“流动课堂”,普及电力安全知识,还帮助村民搬运行李与计算账目,积极创新公益服务,彰显了公益慢车的人文关怀。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民间馆长”王帮华的合影)
8月2日,实践队抵达中国第一个“洞中火车站”——关村坝站。在这一历史地标,队员们深入胜利村开展了关于村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详尽调研,采访了队长曾应平以及“民间馆长”王帮华。在对话中,队员详细了解了胜利村如何利用成昆铁路和铁道兵精神因地制宜盘活农房支持旅游建设,支撑乡村旅游发展。胜利村现已成为凉山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完美体现了“成昆精神”的坚守与创新。
同时,为提高胜利村居民的用电安全意识,实践队走进千家万户,主动为村民提供用电安全检查服务,逐一排查电力设施,仔细检查配电箱及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充分展现慢火车“以民为本”的服务宗旨,守护每一刻的用电安心。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为色阿比莫及绣娘们的合影)
8月3日,实践队抵达成昆铁路上远近闻名的“彝绣第一村”——呷古村。通过参观彝绣非遗研学社和采访彝绣非遗传承人为色阿比莫,深入了解了彝绣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价值,感受凉山彝绣与世界文化的碰撞。在此基础上,实践队与呷古村村委会共同规划了“美丽彝寨”的建设项目,推动打造以“公益慢火车”为核心的绿美文旅线路,共同推进多个合作项目,打造呷古村文旅新名片。
(图为实践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进行电力小实验场景)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积极响应“青年共创”号召,为呷古村儿童带来用电知识以及趣味实验,充分发挥青年团队的力量,用“小课堂”为乡村托起“大平安”。
(图为实践队成员拍摄彝族服饰宣传的过程花絮)
除此之外,实践队还组织了一系列文化非遗活动,如建设呷古村智慧网站、绘制呷古旅游地图、创作以及拍摄彝族服饰宣传等,用青春之力赋予村庄新貌,推动非遗文化绽放新彩。
(图为村民在“赶集日”于集市摆摊)
8月6日,实践队深入普雄镇集市,在“赶集日”与村民深入交流,认真聆听他们与公益性慢火车的故事。此次调研不仅涉及乘坐慢车多年的老一代,更触及了年轻一代的出行选择。通过与社区负责人蒲书记的线上对话,进一步证实了慢火车在促进村民增收、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图为实践队成员于呷古村的合影)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提出了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慢火车运营的创新策略,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行体验,也能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引擎。同时,沿线村落的独特地理风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文化资源,都可依托“公益慢火车”线路得到进一步挖掘与推广。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新文旅发展模式,不仅为慢火车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显示了青年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活跃作用。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关注并推动公益慢火车沿线村落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上海电力大学“慢车筑梦,彝乡新路”实践队 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7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