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节,浙江大学蓝田学园赴四川省成都市“深化红色寻访,坚定理想信念”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进行了实地的探访与调研,在了解这座转变成都历史甚至中国历史的水利工程的同时,也感悟到古人的惊人智慧,以及无私奉献,坚定决心尽力造福人民的精神力量。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都江堰建成之前,我们如今富饶的“天府之国”成都在古代却是一个水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的地区,有诗云“人或成鱼鳖”便是当时成都的真实写照。那都江堰是如何神奇地使成都完成华丽的转身?都江堰这座巨型水利工程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历史与文化精神呢?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实践团队一行经过长时间奔波,终于走进了都江堰景区的大门。
原来,作为长江上游支流的岷江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江两岸山高谷深,到四川灌县附近,忽然进入一马平川地带,因而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战国末期,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眼见民间疾苦,他决心治理岷江。李冰父子凿穿玉垒山引水,开出一个宽20公尺的山口,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这样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又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一举两得。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西边一支顺江而下,称为外江,东边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这种“四六分水” 设计成功地自动分配了内外江水量。之后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进一步控制了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稳定了灌溉区的水量。这样历经八年,我国水利工程的伟大奇迹终于得以面世。
一路走来我们在被眼前壮观场景震撼的同时,也深深被李冰古代先贤的智慧及勤劳所深深折服。李冰不畏艰难险阻决心造福人民的勇气与精神力量更是我们此次最大的收获。后来我们还得知,一九四九年冬,解放军在解放成都后,在贺龙司令的领导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第一时间抢修了都江堰,餐风沐雨,不辞辛劳,终在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这进一步使我们感受到造福人民的伟大精神。都江堰历经2000余年,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为成都的繁荣发展,成都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相信,都江堰应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精神应得到广泛的宣传。
“文/贾泽林 图/梁珈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0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