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东台鱼汤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其创新性发展、迎合时代之变,东南大学鱼韵绵长实践团来到盐城东台,以对话大师、采访食客、亲身品鉴、动手实践为依托,以深入了解并努力挖掘东台鱼汤面的创新潜力为重点,在6月19日至21日开展了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与大师对话,探寻非遗奥秘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非遗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主动联系与持续沟通下,鱼韵绵长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东台鱼汤面非遗传承人代表性人物——章国荣老师。通过全面细致的讲述,章老师将保护传承东台鱼汤面这一非遗技艺的感悟体会、东台鱼汤面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创新东台鱼汤面的生动实践等话题娓娓道来,鼓励实践团成员不断探索东台鱼汤面作为负有盛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奥秘。此外,实践团成员跟随章老师步伐,走入厨房,近距离观察章老师制作鱼汤面的全过程,细心学习制作技艺。通过本次采访,实践团成员不仅对东台鱼汤面的历史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其传承与创新有了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更对于非遗传承者的工匠精神有了更为生动的见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章国荣老师。周静雯 供图
与大师同行,宣传非遗文化
为进一步宣传东台鱼汤面的百年非遗文化,实践团成员跟随非遗传承人——章国荣老师来到东台的一所学校,进行“传承非遗文化,守住民族之魂”的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章国荣先生向烹饪专业学生们进行了省级非遗项目“东台鱼汤面”的技艺传授。章老师从东台鱼汤面的历史渊源、用料选择、制作流程、核心技术等多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了东台鱼汤面的制作技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东台鱼汤面非遗文化,掌握东台鱼汤面的制作技艺,引领他们树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意识和责任担当,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大众交流,共赴风味之旅
东台早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经典早茶的东台鱼汤面自然深受大众喜爱,在当地几乎每家早茶店都能看见它的身影。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东台鱼汤面的传播情况与大众评价,实践团成员通过点对点主观性采访与发放客观性问卷两种方式采集数据,努力把握其发展现状、探索创新方向。经过考察筛选,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东台鱼汤面馆西溪店,细细品鉴东台鱼汤面的独特风味,随机采访面馆里的食客和店员,了解他们对于东台鱼汤面的口感评价、推荐意愿、知晓途径、食用频率与了解程度,加深了实践团对东台鱼汤面发展现状的认识。随后前往东台市富安镇,重点采访此处售卖鱼汤面的街头商贩。大街上,随处可见商贩们熬煮鱼汤面。采访得知,东台鱼汤面基本只在早市出售,且食客络绎不绝,足以窥见其巨大魅力。随后,实践团成员结合初步采访结果制定问卷,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24人次。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东台鱼汤面西溪店食客。周静雯 供图
品口感差异,探索推广方法
为了探索东台鱼汤面如何更大范围的传播,实践团成员尝试找出各地东台鱼汤面口味的差异以及东台鱼汤面与各地方口味的适配度。实践团成员在江苏、山东、重庆等地寻找以东台鱼汤面为招牌的店铺并品尝,发现有一些店铺结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对东台鱼汤面进行了改进,如在鱼汤面中添加了浇头、辣子和各种配菜等等,这一做法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实践团成员认为这种方式值得更多店铺学习,并向店家建议可以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东台鱼汤面的本味的基础上进行口味的改进,例如多数人吃不习惯东台鱼汤面的原因是觉得鱼汤太腥太淡,所以店家在制作的时候可以多放葱姜料酒,探索出更加注重本质且实用的推广方法。
以实践体悟,贯彻知行合一
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章国荣老师的采访,鱼韵绵长实践团成员对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有了更全面的见解。团队成员达成共识:一碗好的鱼汤面,不仅需要优质食材,更离不开独特匠心。文蛤去腥,加料翻炒,大火熬煮,鱼汤入味……看似繁琐的每一道工艺,实则都必不可缺。为了进一步感受东台鱼汤面这一百年非遗的魅力,鱼韵绵长实践团成员准备了东台野生鲫鱼、鳝鱼骨、猪筒骨、文蛤等新鲜食材,学习亲手制作东台鱼汤面。
图为实践团成员清洗食材。周静雯 供图
用时间熬煮,以匠心酝酿。看似简单朴素的一碗鱼汤面,其工序与技艺却承载着只言片语中道不尽的历史底蕴、地方风土、人文气息。唯有动手实践,方能知晓非遗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动力与阻力,方能窥见东台鱼汤面风靡百年的核心所在,方能明白一代一代传承者的初心、耐心与匠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26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