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苏州7月1日电(通讯员 顾静雨)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民族精神,领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的“茵茵绿芽·国学风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人福村村委会,面向社区的小朋友们开展了传统节日介绍、诗词讲解的课堂,以及漆扇制作等一系列国学活动。此活动能够进一步推动国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丰富小朋友们的文化生活,提升志愿服务团队的文化素养,使国风文学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如璀璨的明珠般耀眼。
2024年7月1日上午,徐静怡同学向小朋友们带来了第一节课——传统文化节日重阳节的知识延伸,她通过一首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接着分别从重阳节起源由来、历史演变、民间习俗、著名诗词四方面展开。通过介绍九月九日别名敬老节来教导小朋友们敬老感恩的道德观念,使小朋友们对于重阳节的习俗民俗有了深入了解,课堂中徐静怡提问趣味问题与小朋友们积极互动,最后首尾呼应,拓宽知识面,耐心分析字词来让小朋友们感受重阳节的习俗与诗词的华丽碰撞。
(图为实践成员在讲解。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钱诗雨 供图)
2024年7月10日,徐静怡同学为小朋友们呈上了第二节精心设计的课程——《归园田居》诗词深度解析。课程伊始,徐静怡以启发式教学法,向小朋友们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仕途显赫,名利兼收’与‘规律作息,淡泊宁静’之间,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生活状态?”小朋友们积极响应,大多以纯真无邪的视角选择了后者,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随后,徐静怡同学对小朋友们的回答进行了总结,并巧妙地引导大家深入探讨“舍与得”的人生哲理,进而揭示了陶渊明先生的人生追求与志向。
在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点后,徐静怡同学引领小朋友们逐字逐句解析诗歌,细致讲解字词含义,共同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她特别强调了“归”字在诗中的核心地位,引导小朋友们围绕这一主题,深入剖析诗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小朋友们不仅增强了对国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更深刻领悟到了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纷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那份宁静自由之美的向往与喜爱。
(图为实践成员在与小朋友互动。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钱诗雨 供图)
2024年7月24日上午,潘语涵同学向小朋友带来了第三节课——《示儿》诗词讲解,她通过介绍古往今来的名人的爱国情怀以及诗人陆游的爱国之情来暗暗点明此节课的爱国主题,接着她饱含深情地与小朋友们共同朗读全篇,二读引导解读字词句义,三读深入剖析思想情感,从诗中一“悲”字,结合诗歌背景和写“王师”的其他古诗词来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陆游统一国家的爱国情感,四读古诗来增强小朋友们的爱国情感,最后潘语涵让小朋友们结合当今国家繁荣现状给陆游写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满满的坚定。本节课使小朋友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到积极作用。
(图为实践成员在互动。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钱诗雨 供图)
漆扇,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基于此,2024年7月24日上午,潘语涵同学精心筹备了第四节课,聚焦于漆扇制作技艺的教学。活动开始时,潘语涵同学以正式且详尽的方式,向小朋友们阐述了漆扇深厚的历史背景及其复杂的制作流程。随后,通过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制作要点视频,小朋友们对漆扇制作技艺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并纷纷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在潘语涵同学的指导下,小朋友们运用点、甩、弹、划等多种手法,依次将漆料精准地滴入水面,通过巧妙的搅拌,使漆色在水中自然铺展,形成所需的色彩效果。接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纯白的扇面缓缓浸入水中,让扇面充分吸附漆色,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极具个性的图案与色彩效果。每一把漆扇的诞生,都是对传统技艺的一次致敬与创新。
此次非遗漆扇制作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实践机会,更是一次激发小朋友们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能力的精彩体验。通过以漆为墨、以水为笔的创意表达,小朋友们深入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小朋友们和漆扇作品的合影。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钱诗雨 供图)
至此,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的“茵茵绿芽·国学风华”苏州吴江片区暑期社会实践第一期活动圆满成功!通过国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国学文化的实践,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坚定文化自信。国学文化普及,“绿芽”一直在生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29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