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号召,7月13日至26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流墨实践服务队到阳江开展支教和调研工作,以专业知识服务乡镇、回馈社会,为“百千万工程”发展和文化建设注入青年力量。
文艺课程助力“百千万工程”
在“百千万工程”蓬勃推进的背景下,华南师范大学流墨实践服务队积极投身于乡村教育振兴工作。其中文教组开展了“红色思政”、“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三大主题课程,艺体组开展了音乐舞蹈体育、阳江非遗文化、“出发”主题三大系列课程,两组共同开展灵活课程,旨在为学生们提供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服务队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要求,文教组展开红色思政系列课程,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讲述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力量,激发学生们对国家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文教组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诗经》中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黄河又蕴含着什么情感?文教组为学生解析黄河的“外表”与“内心”,让学生感悟流淌在《诗经》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
近年来,国家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音乐舞蹈体育课程中,艺体组以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节拍韵律、钱鼓舞、运动防护技能等。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高度重视,鼓励各地开展非遗教育和宣传活动。阳江非遗文化课程向学生讲授了阳江的漆艺和风筝制作工艺。生动的讲解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对阳江地区的丰富文化遗产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服务队成员通过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课程,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感受文化的窗口,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和实践经验。未来,服务队将继续秉持服务社会、奉献教育的理念,积极参与更多公益活动,为乡村的振兴与发展贡献力量。
深入调研助力“百千万工程”
在“百千万工程”蓬勃推进的背景下,华南师范大学流墨实践服务队积极投身于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和互动采访,服务队成员深入了解了阳江风筝这一独特的非遗技艺,并探索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服务队成员首先参观了阳江漆艺院,亲眼目睹了非遗传承人黎汝汉精湛的技艺。通过与黎汝汉的深入交流,成员们认识到阳江漆器制作工艺的复杂与精巧,并了解到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困境与发展机遇,引发了成员们对同为非遗的阳江风筝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服务队成员随后前往鸳鸯湖公园的阳江风筝馆。在非遗传承人梁治昂的详细解说下,成员们了解到阳江风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随后,成员们对梁治昂和另一位传承人阮权进行了深入访谈,探讨了阳江风筝在传承和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通过访谈,成员们了解到,尽管面临诸多困境,阳江风筝在年轻人中重新焕发了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项传统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风筝文化的传承中,为这一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十几天的实践中,流墨实践服务队的成员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并通过自身行动助力阳江风筝的传承与创新。未来,服务队将继续扎根基层,通过法治宣传与文化推广,推动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再生与发展,为阳江的文化保护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结语: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十四天的时间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流墨实践服务队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阳江的土地,用热情服务乡村,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地方文化。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推动文化传承与教育,继续追寻直抵人心的文化之旅,去到广阔的乡村播撒更多文化的种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31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