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8 日至 8 月 10 日,湖北大学三下乡团队深入江汉平原,对虾稻共作技术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实地考察。
团队从武汉出发,首站抵达潜江,进行了半日的细致调研。随后途经沙洋县,因当地长湖附近双季稻种植较广未作过多停留。接着横跨沙市区,边走边考察,尽管途中农户不多,但访谈工作高效进行。8 月 9 日至 10 日,团队重点考察了江陵县和监利市,这两个区域虾稻种植范围广,虽名气不如潜江,但也颇具规模。8 月 10 日下午,团队重返潜江市,着重访谈当地农户。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起源于 2001 年,潜江市农民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历经近十年发展,针对原有模式的不足,改进完善为“虾稻共生”模式。该模式将稻沟拓宽加深,实现每年 8 月至 9 月或 9 月至 10 月投放虾苗,次年 4 月至 5 月收获成虾并补投幼虾,5 月底 6 月初整田插秧,8、9 月再次收获亲虾或商品虾的循环轮替,有效提高了稻田综合利用率,每亩多产约 100 斤成虾,还解决了秋季缺虾的问题,保障了成虾质量和规格。
在考察访谈中,队员们发现虾稻田不仅要挖环形虾沟,防逃设施和进排水设施也十分关键。排水口和田埂设防逃网,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口严格过滤。同时,小龙虾生长特殊时期的施肥用药也需格外注意。放虾前要清沟消毒,注水施肥培养饵料生物,控制水草面积以利水流。施肥避开脱壳节点,病虫害防治优先考虑生物农药,必要时才用化学农药。水稻打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及生物制剂,严格把握浓度,分区用药,喷雾水剂宜下午进行。
长期捕捞、捕大留小是虾稻共作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重要举措。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龙虾捕捞上市,未达规格的继续养殖,促进小规格小龙虾生长。
虾稻共作,不仅实现了稻虾双丰收,更注重绿色低碳,为生态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33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