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掌握了解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状况,2024年7月6日至7月27日,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暑期实践团队“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心”绿色发展研究小组为研究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苏州市吴中区永旺梦乐城东侧的水域,以太湖水域为切入点,展开调查实践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不科学放生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7月6日至7月13日,实践团队在苏州市吴中区附近的太湖水域开展调查。走在湖畔,观察沿途湖面的整体状况;湖水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优美宜人,湖面上没有捕鱼的船只,岸边的植物中偶尔有水禽活动。走进岸边,观察湖水状况,重返2023年团队进行过活动的地点观察,湖畔的植物长势喜人,水质状况良好,不时有小鱼在水中穿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沿途随处可见禁止捕鱼、垂钓的标识牌以及水利工程的告示牌,水域环境保护状况整体向好。
在一条小河边,团队成员遇到了正在进行放生的市民。据市民描述,他在西南地区旅游时受“大师”“指点”,被要求进行放生以“消除业障”,虽然不完全相信,但出于“求平安”“求好运”的原因,还是选择依照“大师”所说进行放生,将购买的数条金鱼放入湖中。这种情况引起了团队成员的重视,在文化与习俗行为的背后,隐含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按原定计划结束其他调查研究活动后,团队又于7月20日至7月27日在互联网平台对放生行为进行调查。
“几条鱼几只乌龟而已,太湖那么大,这几只小动物算什么?”
“放掉它们也总比吃掉好,也算做了一件善事。”
团队成员在对周边市民进行走访过程中,听到许多并不和谐的声音,不仅是放生者,大多数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缺少足够的认识。如果只是片面地认为放生这一行为满足“向善”的追求,放生似乎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实际上,不同于专业人员长期考察研究后进行的科学放流,这种行为对生态环境几乎没有积极影响,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无法挽回的损失。
根据团队成员调查,有些放生行为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上游的商贩、养殖户捕捉、繁殖动物,通过买卖交易,这些动物流向下游的放生产业,买家在平台付款后卖家便会代替其进行放生,甚至一对一提供放生视频,一些动物在商品介绍中更是明确标明用于放生;在放生后,又有商贩对放生的动物再次进行捕捞,用于下一次的买卖交易。
“这种现象有点过于荒唐了,许多所谓的‘放生’其实更像是‘杀生‘,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位队员在结束调查后与其他队员讨论时表达出对于当前不科学放生行为的担忧。
通过对《刑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团队成员注意到目前我国对丢弃释放动物的行为已有明确规定。随意引入、放生、丢弃外来物种,将会涉嫌犯罪,但是许多进行放生的当事人并不能清晰地认识到放生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甚至不知道法律关于放生有所规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着重培养学生群体的环境保护意识,青年学生勇于探索,勤奋好学,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和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发挥青年学生积极上进的优势,为未来生态环境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34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