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华夏非遗,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匠心”非遗调研团队于7月10日下午拜访了板胡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亲民老师,在他的讲解下,我们感受到了来自陕西省的别样的魅力。
初入王亲民老师的家中,我们便被眼前的各种各样的乐器所吸引,小小的一方天地,挂满了许多样式的乐器。王亲民老师和蔼可亲,他已是古稀之年,但依旧精神矍铄,我们好奇的询问他制作板胡已经多长时间了,王亲民老师回答道“已经58年了”。大家听到后都感觉到非常惊讶,终其一生,奉献于一事,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王亲民老师与我们讲述了板胡的制作,200道工序,一天做下来需要12个小时,板胡的选材也很苛刻,好的材料才可以成为好的发声体。我们在王亲民老师家的旁边看到了许多木头和材料,老师说到:“这些材料都得够年头我才会用。但现在像我这种能坐得住的人已经不多了,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是我这项技艺的基本功。”在听到王亲民老师说完这些后,我们心中的敬佩油然而生,也在那一刻我们感受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意义非凡的,可以用我们绵薄的力量去为陕西的板胡技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陕西板胡,了解陕西板胡。
图为王亲民老师所制作的板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妍彤 供图
板胡距今已有快四千多年的历史,历史的沉淀,时光的晕染,无数传承人的代代坚守,才让板胡技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王亲民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一腔热爱与坚毅,不断打磨技艺,终于让板胡走上更加宽阔的舞台。王亲民老师在与我们交流的过程中说,虽然板胡这项技艺听过的人在逐渐变多,但是愿意静下心,愿意坐冷板凳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板胡的制作过程复杂,许多道工序,这些困难使得很少人愿意真的沉下心去研究板胡的制作。
王亲民老师说,一般的乐器三年即可出师,但板胡不一样七年甚至七年以上才可以出师。听到这里,我们深有感触,一项技艺的传承,正是因为有像王亲民老师这样的传承人,这项技艺才得以让我们看见。
紧接着,我们对王亲民老师进行了采访,已经70多岁的他,谈论起板胡时,脸上依旧挂着笑容,起初选择板胡这项技艺,或许是因为喜欢与热爱,但是做到现在,对于王亲民老师来讲,已经成为了一辈子的事情,一腔热爱,一生坚持。与王亲民老师的相遇,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纯粹与无悔,一生只等一花开,一生只为一事来。王亲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甘愿清贫,不去追求名利,只求自己的板胡技艺可以精益求精。王亲民老师还与我们说到“别看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我耳朵好得很呢,乐器的制作和发声体的选择是好是坏,我一下子就可以听出来。”
乐器的声音是美妙的,我想,当时的长安也一定充斥着板胡悠扬的琴音,这项沉淀了四千多年度的技艺,穿过历史的长河,却依旧璀璨夺目。而我们这支非遗调研队伍,也正是秉承着帮助非遗传承人宣传非遗技艺的初心,来到古都西安,探寻流转千年的文化奥秘,让更多的人知晓陕西板胡,知晓陕西非遗,知晓中国非遗!
图为本团队与王亲民老师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妍彤 供图
(通讯员 黄子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39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