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号召,同时丰富自己的暑期生活,把握住锻炼自己的机会,我积极参与到暑期团队社会实践中去,有幸成为“茵茵绿芽·国学风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
此次社会实践,我是宣传运营负责人之一,同时参与到苏州吴江片区的志愿活动。对于苏州吴江片区的志愿活动,我选择线下授课的工作。,是因为我希望通过这次机会锻炼自己、提升作为一个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拉近自己与国学文化的距离。
时间酿酒,余味成花。国学是穿越时空的对白,是一条永不停息流淌的河流。它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资料查阅发现,我发现国学中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到非遗,而两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财富。因此,针对于此次线下授课志愿活动,我选取了二十四节气和苏州评弹两个主题进行宣讲。
我认为一堂课较好地被呈现往往离不开前期的准备。针对这次授课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的小朋友们,因此授课的内容应当通俗易懂,将系统性的较为枯燥的知识通过我们这一“转化翻译器”变为有趣生动的知识。课堂不仅仅是授课老师的单一输出,而是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课堂应当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使得小朋友们觉得自己真正地参与到了课堂之中。
(图为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小朋友们。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钱诗雨 摄)
时间编织颈间,一年有了四季。结合小学语文课本,帮助小朋友们对于二十四节气整体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顾与补充。接下来有针对性的选取了就近的小暑与大暑节气,结合生活实际,传播知识的同时给予小朋友们一定的生活常识,做到学以致用,就如同古人创造出二十四节气运用到生活中一样。
课间,我对两位小朋友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通过这次采访,我发现小朋友们能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对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非遗背后的内涵尚未有很深入的看法,停留于系统知识的加深。小朋友们的课堂反馈让我明白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教学可以多多结合生活,以及增加一些手工制作等方式,使得课堂学习的体验感有所提升,寓教于乐,激发小朋友们对于节气文化的探索兴趣与热爱。
(图为包佳敏同学在课后对小朋友进行采访。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钱诗雨 摄)
第二堂课则是结合当地特色,从苏州文化三绝之一的苏州评弹入手。此节课堂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小朋友们做生活的留心人,发现身边的非遗的魅力,树立小朋友们的文化自信。而对于苏州评弹加以简单的了解。后半堂课我带领小朋友们进行琵琶的绘画设计创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图为包佳敏同学在为小朋友们上课。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钱诗雨 摄)
等枝桠,成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千年记忆,守护非遗文化。如果说文化是泥土,孕育绿芽,而志愿者的我们应当成为那万千根脉之一,传输给他们养分,呵护他们的成长。在进行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志愿者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而作为一个授课老师要通过寓教于乐的课堂形式带给小朋友们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通过此次志愿活动,我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开拓自己对于非遗文化的视野,还能够为国学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员 包佳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42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