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涛跃纸上,烙画绘心间。意境隐于海,艺术永流传。为探寻并传播非遗文化艺术,7月8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匠心”团队深入到陕西省西安市,与金涛烙画进行了深层次的灵魂的交流与情感的触碰。整个过程中团队人员严肃且活泼,每个人都用心地感受着这项技艺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亲历着金涛烙画的诞生与赓续。
与尔初入烙画,情愫似海澎湃。只看其名,“金涛”便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金色的浪花拍打在沙滩上,细细滋润着蚌壳,螃蟹……它仿佛带着磅礴之力赋予了金涛烙画无尽的意义,赐予了这项技艺古老的底蕴和新的生命。烙笔游走在木板上,木香瞬间四溢,沁人心脾。而木板上的一笔一划则都是传承人的心血,因为不允许出错,所以下笔之前画的细节定熟稔于心间。众所周知,一朝一夕并不能成就一身本领,所有的功夫必有日复一日的精心打磨,每一步绘画都需细心思考,每一次落笔都蕴含着匠人的本领与智慧。烙笔的次次飞舞,像渡金边似的线条与图案随之而生;手腕指挥着笔尖,其力度能踏破岁月的尘埃。所以在芸芸生活间,那些画坏的木板不仅促进传承人熟能生巧地运用烙笔,它更是象征着一种手艺的精进,旨在让更多人看到金涛烙画时便享受着视觉上的盛宴,感受着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图为金涛烙画作品展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白丛睿 供图
浅尝烙画前调,探寻身后古迹。在欣赏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耗时长达五年而绘就的清明上河图作品。常说人生中没有很多个十年,五年亦是如此。岁月如梭,每个人在相同的时间段都可以小有成就,可若是静下心雕磨一项目标,并非易事。倘若没有毅力,或许他两三年就会放弃;倘若没有信念,一步错导致的崩盘,他便不会再烙下去;倘若没有初心,没有热爱,何以支撑他完成非遗作品,延续非遗金涛烙画的血脉!李涛老师,金涛烙画的传承人,我发自肺腑地佩服这位手艺人。曾经那么多个酷暑寒冬,他愿为技艺四处奔波,虚心求学。参照了我自己学习古典乐器的过程,如若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便会像我一样练习时不情不愿,练艺效果半斤八两。李涛老师这位传承人,想必是将金涛烙画与自己毕生所联系,愿意为其注入真情实感,所以哪怕会一遍遍地重画,他也在所不辞。而清明上河图广为人知,它的绘画细节极其之多,溪水涓涓流淌的动态感,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静态感,市肆的人间烟火味,房屋的一砖一瓦。这项巨大的工程,李涛老师一点点地把它打磨了出来,让非遗文化美妙的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二者相互映衬,熠熠生辉。在金涛烙画的美术馆内,不止清明上河图一项艺术作品,大大小小的相框,固定的是非遗的地位,框不住的是传承者的满腔热情。尽管李涛老师已见白发,可谈起金涛烙画,满脸的欢喜与向往感动着馆内每一个参观人员。
图为金涛烙画传承人李涛讲解字画过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子轩 供图
再望金涛烙画,巧与未来接轨。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部分非遗文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与传承。金涛烙画与科技的结合,让更多的人在互联网上被它精美的呈现形式所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学习甚至传承这项艺术。古韵流传岁月长,金涛烙画耀四方。薪火相传承后世,文化瑰宝常流芳。通过调研,我不仅对金涛烙画艺术有了深入地探索与感悟,更体验到了匠人们对文化的坚守,对精神的传承和对传统的尊重与敬仰。我愿尽绵薄之力,让宝贵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李涛老师与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泽玄 供图
(通讯员 白丛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44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