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这片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春风吹遍了栖霞区的西港街道与龙潭街道,也悄然渗透至浦口区的广袤乡村,带来了一场场深刻的人居环境变革。在这个炽热的七月,作为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对症下药”团队的一员,随着对南京农村人居环境的深入调研,我深刻感受到了一场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的乡村振兴热潮正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兴起,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美丽宜居的乡村新画卷。
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石
在桦墅村,我亲眼见证了沥青路取代泥土路的变迁。这条平坦的道路,不仅是村民出行的便捷之道,更是乡村发展的希望之路。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属栖霞区的联盟村的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举措,也让我看到了基层政府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决心与努力。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实则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
同样,走进浦口区的石碛社区和西山社区,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一座座整洁明亮的公厕、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公共休闲区,无不彰显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成效。尤为重要的是,南京市各村庄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冷链物流中心等方式,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乡村振兴模式,让我看到了乡村未来的无限可能。
图为桥林街道农村基础设施“三清一改”公示牌。 汤晨语供图
生态环境治理: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
在联盟村,我领略了“鱼水共养”的生态智慧,这种双赢的治理模式让我对生态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而桦墅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更让我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无论是严格控制农业污染,还是全面污水处理,都体现了乡村治理中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呵护。我意识到,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而浦口区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浦口区各村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措施。比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鱼水共养”模式,既保护了水质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农业生产中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也为村民创造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与栖霞区联盟村和桦墅村的生态治理实践相比,浦口区同样展现出了对绿水青山的深情守护和坚定承诺。
图为西山社区污水处理站。 汤晨语供图
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化路径探索,激活经济新引擎
在栖霞区和浦口区的各个乡村,乡村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态势。桦墅村的“民宿+景区”模式与龙潭街道的农业创新,让我看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与潜力。这两个地方虽然产业路径不同,但都精准定位自身优势,深耕细作,实现了经济的繁荣与农民的增收。这让我明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而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浦口区各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路径。张圩社区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西山社区则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有的则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手工艺传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这些产业的兴起,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也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永宁街道村容村貌 汤晨语供图
精神文明建设:点亮乡村文明之光
在调研过程中,我深感南京市各村庄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探索与实践令人瞩目。从桦墅村乡村书屋的兴起,到文化礼堂的活跃,再到张圩社区配备网格员进行政策宣讲,每一处都彰显着农民精神风貌的焕然一新。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更促进了邻里和谐与乡村凝聚力的提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物质条件的改善应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并行不悖,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南京市村庄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注重文化滋养,让乡村成为既有美丽颜值,又有深厚内涵的幸福家园。
从栖霞到浦口,南京市各区县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功经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宜居、和谐共生的乡村新图景。我感受到了基层治理的艰辛与不易,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未来。我深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这次实践的感悟与收获化作前行的动力,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市的乡村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44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