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西南财经大学绣梦巴蜀实践队在成都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题为“锦绣巴蜀,青春织梦”。此次实践活动的核心目的在于保护、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薪火相传的目标。七月八日,西南财经大学绣梦巴蜀实践队通过线上采访的方式,深入了解了蜀绣传承人肖老师的故事及其对蜀绣的热爱和探索。此次采访不仅揭示了肖老师与蜀绣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还展示了她在蜀绣传承与创新中的卓越贡献。
肖老师最初接触蜀绣,源于对服装织艺和风格改良的浓厚兴趣。她希望通过学习蜀绣制作,能够对传统服装工艺进行创新。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肖老师逐渐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蜀绣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她不仅掌握了蜀绣的技艺,更被蜀绣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吸引,从而与这一传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蜀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文学家扬雄的《蜀都赋》。文中描述了工匠们聚集织造蜀锦的情景:“挥肱织锦,展帛刺绣。”这一记载表明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蜀绣的传承人,肖老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蜀绣的文化脉络。从最初的陌生到逐渐熟悉,再到如今的热爱,肖老师与蜀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蜀绣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在蜀绣技艺的传承过程中,流传着一句俗话:“三天不摸针,手就会生(不熟练)。”这句话深刻反映了蜀绣技艺的精细和传承的艰辛。每一位传承人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运用合适的绣法来表达作品的创作理念。同时,蜀绣对色彩运用、面料和织物的了解都有极高的要求。不同的图案需要选择不同的刺绣底料,这对传承人的审美和全局意识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肖老师不断尝试将蜀绣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她突破了传统的蜀绣形式,将其与现代西装设计相融合,这种创新形式在北京设计周上获得了积极的反响。肖老师的尝试不仅展示了蜀绣的多样性,也为蜀绣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面对时尚流行飞速变化的今天,蜀绣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技艺流失、传承人数量减少等问题,这些问题日益严重。
尽管如此,肖老师和其他蜀绣传承人依然保持着对蜀绣技艺的坚定信念。他们相信,随着文化普及度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推进,人们将会更加关注蜀绣技艺及其传承。凭借蜀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在时光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蜀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彰显了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仪信仰。非遗文化“蜀绣”的保护和传承关系到文化血脉的赓续、文化战略的全局以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因此,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使“蜀绣”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其当代价值,并走入千家万户,将其独特的魅力发扬光大,是当前及未来的重要任务。
通过此次采访,绣梦巴蜀实践队不仅加深了对蜀绣这一传统工艺的理解,也对蜀绣传承人的努力和创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相信随着更多传承人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蜀绣将在新时代中继续焕发活力,展示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51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