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华南师大素来享有“南粤教师摇篮”的美誉。在华师求学的第三年,我遇到了许多良师,他们引领我学海泛舟、勇攀高峰。我也时刻牢记自己的师范生身份,逐步迈向讲台,学习着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者。我深知,教育精神一直流淌在华师人的血液里面,正如篆刻在蝴蝶亭石墙上“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十六个大字一样,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当我坐在课室感受着与老师思想的激烈碰撞时,一句“哪里不懂?”让我明白何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疫情袭来我们不得不返家上网课时,一句“我真的很心疼你们,我更希望和大家在教室里面对面地交流。”让我明白何为教育者的共情;当课程结束时德高望重的老师向我们深深地鞠躬时,一句“可能我教的不好,还请大家见谅。”让我明白何为严谨治学,谦虚做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他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传授知识,以将心比心的方式培育学子。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过程中,我逐渐学着领悟教育二字的意义。
教育,是谓教书育人也,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塑造人格的影响。在我初到华师求学的第一年里,就有这样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一次常规的写作作业,我们交上去的作品会在课上进行集中点评。很不巧,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刚好没有点评到我的作品。纠结和犹豫再三,我还是鼓足勇气向老师发送了消息并附上作品,然后就陷入了焦急的等待。我如同一株幼嫩的树苗,渴望着获得春天的哺育,哪怕是偶有春雨也弥足珍贵。但早上发的消息一直到中午都没有回音,如同久旱中迟迟未等到涓滴般令我难受不已。
正当我以为不会再有回音时,手机提示音突然响了。随着屏幕的亮起,来自老师的信息接连不断地弹出,竟然有十几条的语音消息!至今想来仍是极其难忘的一刻,我仿佛像一个拿着钱去买一块糖,却收获了一大把糖的小朋友,忍不住鼻头一酸。一开始我只是简单地想,如果老师能抽空对作品进行简单点评,那就已经令我心满意足了。可此时,在我面前的是十几条、每一条长达五十多秒的语音!她先是略带歉意地向我解释,因为上午一直在开会所以回复得不及时,接着细致地向我分析和点评了这篇文章的优缺点。我反复地播放着,记录下这些极其珍贵的建议。手中的笔一刻不停地写着,正如汹涌的心潮一刻不停地翻涌着。
末了老师说:“我对你的这篇文章有印象,希望你能继续努力。”简单的一句勉励,对我确实莫大的鼓舞与激励。那十几条长语音被我放进了收藏夹里,每每苦恼时,我便会翻出来听一听,它们就像是一剂强心剂注入我的身体,鼓励着我努力钻研。这位老师应当是在勷勤园辛勤耕耘的众多园丁的缩影,她以认真负责,尽职尽责的态度影响着我,也让我认识到教育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品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时间来到求学的第二年,我报名了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并当选队长。三下乡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教育良机,它由高校组织队伍,经过严格培训后前往下乡地,以期为下乡地带来优质资源和青年力量。对于本次下乡支教地的选择,我没有犹豫地选择了我的家乡——阳江。基于阳江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也鲜少有队伍前往,我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打开阳江面向三下乡的大门。不仅为家乡的学生带来优质课堂,拓展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在他们心中种下对广阔世界的无限渴望。怀着这样的初衷,我带着队伍出发了。
(图1为三下乡支教合照,二排右四为作者)
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我担任了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崭新的身份让我既紧张又期待。所幸,同学们带给我满满的正向反馈。不管是课堂上一双双举起的小手,还是班级劳动时一次次的争先,又或是上学时见到我的一句句简单问好,都让我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图2为作者在三下乡活动中授课)
而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位同学。他文静内敛,不爱说话,上课的时候总是静静地听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相对其他性格外向,爱举手的同学来说,他像我们班里的小透明。而让我深入了解他的机会来源于一次校园运动会。当时班级男子接力项目挺进了决赛,但不巧有一位首发队员扭伤了腿,这对我们班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当我问有没有同学愿意代表班级参赛的时候,大家纷纷看向了他——那位不爱说话的同学。旁边的同学添油加醋地跟我说,他是班里的小姚明,球打得好体育也好。惊讶之余,作为班主任的我又有些期待。我把他叫到旁边,问他愿不愿意代表班级去参赛。他涨红了脸,不停地绞着手,最终点了点头。我看着他,像工匠看着一颗等待打磨的宝石。我忍不住弯下腰对他说,老师希望你去试一试,为我们班拼一把,最后结果不重要。他点了点头,依然是那样羞涩的样子。
决赛的赛况激烈,最后一棒的接力更是强强对决。我看着他的脸在奔跑中变形,看着他紧紧地守着第一的位置,最终冲过终点线。班里的同学都跑过去抱住他,为他庆祝。而当他看见我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没有给我们班丢脸,没有给你丢脸。”那一刻,我看见了这个班级“小透明”耀眼夺目的光芒。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同学,也有着他闪亮的一面,也怀着一颗想为班级赢得荣誉的心。话语稚嫩,令人动容。
我逐渐明白,教育是终身的事业,而教育者亦是终身学习者。在三下乡支教中,这位内敛的同学给我上了一课。正如袁枚所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我们关注满园盛放的牡丹时,也要注意到墙角正努力绽放的小小苔花,对于教育者来说亦是如此。
三、心中有学生,处处是课堂
三下乡支教结束后,我重新回到熟悉的大学生活。日常学习之余,我仍觉得自己作为师范生应当再进一步磨练自身本领。于是我主动报名并通过选拔,成为了文学院2024级新生的一名学生兼职班主任。这次,我的学生是刚刚入学的大一同学,好奇和跃跃欲试是他们的鲜明特征。针对这些特点,我采取“引导与陪伴并重的”的教学策略。在军训期间,我会主动在休息时间到训练场陪伴大家,与同学们聊聊天,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在任务较为繁重时为同学们提供心理疏导,并正向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适应军训生活。
(图3为作者担任兼职班主任在迎接新生)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志愿课堂服务,借助社会公益的方式给更多的小朋友提供成长陪伴。在周末,我常常和小伙伴一起外出担任志愿课堂主讲员,为社区里的孩子提供周末兴趣课堂。我所服务的社区,里面的小朋友大部分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平时他们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记得一次周末课堂结束时,有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角,眼神坚定地说,将来我也要像老师一样考上大学。那一刻我逐渐明白,教育者在播种知识的时候,也是在播种梦想。在一次次的课堂上,在一次次的交谈中,对未来的畅想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洒到他们心里,然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图4为作者在志愿课堂中进行授课)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正如我与老师的故事。而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是吾辈青年正在为之奋斗的事业。回到学校,我仍是一个大三年级的师范生。在系统的专业与教育课程中,我不断磨练着自己的教学本领,夯实自身专业知识。
正如习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我仍能清楚地记得,彼时作为大一的我在毕业典礼的现场,看着毕业的学长学姐们走过礼台时,校长这样勉励他们的:“做一个好老师。”字字情深,字字珍重。这是勉励,是期望,亦是对华师精神的复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青年一代使命在肩,青春华章正待谱写!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52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