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文化调研 “承古拓荆”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7月12日赴荆州马山镇文化站参观学习当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当地文化站位于马山镇人民政府对面,是马山镇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殿堂,具有丰富的教育与研究的价值。队员们怀揣着一颗炙热的心,采访传承代表,走访当地居民。当歌声响起,传唱出的浓郁真挚的情感,动摇着每个人的心霏。然而就目前而言,民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仍面临巨大的挑战。看这帮青年,是如何唤醒这朵非遗之花的。
7月12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古拓荆”文化调研队队长魏宏琳带领三名队员乘上了开往素有“民歌之乡”美誉的马山镇的中巴车。在出发之前队员们了解到了马山民歌是荆楚民歌的一部分,以前人们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就会唱起田歌。马山民歌传承了劳作的经验与知识,歌词中包含着气候,时节与劳作技巧。以前人们通过传唱马山民歌,了解并掌握传统的劳作知识。后来因其浓郁的原生态风味,马山民歌成为了江汉平原民歌的形态特征与音乐特色的代表,成为荆楚古歌遗风的典型代表。堪称是古代“楚声”、“楚歌”的“活石”。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团队队员们来到了马山文化站。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了许多有关于马山民歌的资料、图片和影音展示,深入了解了马山民歌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
图为团队队员在马山镇文化站阅览资料。文化站站长 供图
在文化站站长的协助下,我们有幸采访了市级传承人唐宜芳老师。唐老师虽已年过半百但依然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唐宜芳热情饱满地向我们介绍起来:“男女老少在田里耕田,插秧时,挑担子时,只要一个人唱起来了,其他人也会一齐跟着唱,一排一排的田里、各式各样的人一起唱那时候特别带劲。那时候路过田边,别人都会叫我唱。”
图为团队队员在采访马山民歌传承人唐宜芳。魏宏琳 供图
唐老师还分享了一些独特的演唱技巧。她表示,马山民歌的魅力就在于其浓郁的原生态风味和独特的五句成歌、句尾点题的唱词结构,其中的“喇叭调”“叮当调”“得得调” “伙计调”“哦伙调”更是享有盛名。为了让队员们更直观地感受马山民歌的魅力,唐老师现场演唱了一首经典的马山民歌,那悠扬的曲调、质朴的歌词,让队员们仿佛置身于广袤的田野,那过去“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劳作岁月。一曲过后队员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唐老师表示,传承马山民歌不仅要靠嘴上说更要靠实际行动,作为传承人,她有这个义务也更应尽这份责任。年轻时,唐老师一路传唱马山民歌,让马山民歌能够流传在各个地区。现在,她依旧带领着年轻的队伍奔赴在传承的第一线,为他们准备服装,为他们设计曲目。同时也经常去地区小学教唱马山民歌,唐老师告诉队员们“我们传承马山民歌不仅要传给我们的下一代,还要传给我们的下下一代。”不知不觉,唐宜芳老师已经将这份对马山民歌的热爱延续了五十多年。“现在,传承马山民歌不仅要靠我们也还要靠你们这样关注马山民歌的人啊。”唐宜芳老师在最后说到,她希望新一代年轻人能更多的了解这项非遗,将其传承下去。
图为队员与文化站站长唐宜芳老师留念合影。李恒远 供图
队员们为深入了解马山民歌在当地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还走访了马山镇的一些居民。通过与他们的交流,队员们发现马山民
歌在当地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年长的居民都能哼唱几句经典的马山民歌曲子。他们认为马山民歌是家乡文化的重要代表,希望能
够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但相对而言的是一些年纪较轻的居民,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对马山民歌的关注
和学习相对较少。
团队成员正在图为走访马山镇居民。方子杰 供图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队员们对马山民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现状、发展困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马山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马山民歌面临着诸多挑战,加强保护和传承,推动马山民歌的创新
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当务之急。此次文化调研不仅让团队队员们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深入的思
考,更让他们坚定了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使命。(通讯员 方子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53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