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末,我报名参加了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希望能通过绘图为团队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精进自己的能力,为之后自己的工程训练比赛打好机械设计、装配方向的基础。怀抱着期待和愉悦的心情,我在假期开始前收到了选用通知,并于暑假伊始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动员会议。
我所在的技术组负责的工作,是通过下乡组同学反馈回来的制图、照片,将农具绘制成三维模型,来达到复刻农具、记录农具的目的。中华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在一副副农具的绘制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在绘制模型时,需要确定好一处处细节,才能真实还原一副农具的样貌。在这样的细致需求下,我仿佛穿越时空,反复摩挲着农具的每一寸材质、每一处结构。这样的解构让我相比于走马观花的参观,对农具的构造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并且对农具被制造时,制造者的想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微微的隆起是便于发力,众多的销钉是为了定位、防止滑动……绘制中,农具的制作者好像一位体贴的师父,给我详至讲解着每一处需要注意的地方。作为一名机械专业学生,这些细节,与我们从书本中学到机械设计、装配知识有很多共通之处。这种讲解和学习,对我之后的机械设计装配工作帮助不少,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湖南省岳阳市双江村,是团队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地,也是我们农具复刻工作的信息来源。中国传统农具体系发达,王思明将中国传统农具分为了13类:整地工具、播种工具、中耕工具、施肥积肥工具、收获工具、脱粒工具、农田水利工具、农用运输工具、植物保护工具、加工工具、生产保护工具、渔具、养蚕工具。在实践绘制过程中,我们完成了曲辕犁等播种工具、抓耙等加工工具的绘制,对中国传统农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相较于现代机械农具,传统农具体系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需求更多的是经验性技术,而非知识性技术。经验性技术具有较难的传承性,孔子的“吾不如老农”和轮扁所说的“厌于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都是对经验性技术的表达。正因为较难传承,我真切感受到农耕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紧要性,对团队的工作也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经过十余天断断续续的绘制工作,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也接近尾声。回望过去的十余天,让我学到了太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也领略了劳动人民独特的风范和智慧。农具作为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展现了地域农业的特色和特点。历朝历代的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从这些农具的变化中,可以窥见当时时代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及至现在,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与之相对的,现代化、机械化的农具越来越多,传统农具逐渐推出历史舞台。人们在大踏步向现代化建设迈进的同时,不免也为这样的智慧湮灭在岁月长河中感到惋惜。基于此,我们参加的“匠心筑梦培根铸魂:农耕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团,就是要通过实地考察测量,复刻出传统农具的三维模型,用于记录和展出,为传统农具在时代中留下一笔。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结束了,但它为我带来的经验和能力却留了下来。我将带着这份成果和留念,在今后的实践学习中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64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