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9 日,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小梅老师带领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踏入宝龙国际社区,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堆肥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堆肥制作过程,志在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向同学们生动展现堆肥对环境的重要意义。
活动伊始,同学们虚心向专业师傅请教堆肥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在充分汲取理论知识后,大家迅速投入实践,亲手制作堆肥筐。收集而来的厨余垃圾与落叶等有机废弃物,在同学们的巧手下,被精心填充进堆肥筐,形成落叶—厨余垃圾—落叶—旧堆肥发酵材料—落叶—旧堆肥发酵材料—落叶的层次结构。为了给微生物创造良好的发酵环境,同学们还仔细地浇上适量的水,以保证发酵温度。张小梅老师始终在现场耐心讲解、悉心指导,她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如同明亮的灯塔,为同学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图为大合照。供图 付鸣欣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堆肥对于减少垃圾填埋、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巨大价值,环保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这种深入社区的实践模式,也为社区环保探索出了新路径,充分彰显了大学生在减污降碳行动中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然而,堆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24 年 11 月 23 日,在张小梅老师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宝龙国际社区参与堆肥实践时,发现之前制作的堆肥筐温度过低且不再升温。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同学们没有丝毫退缩,果断拆掉原来的堆肥筐,重新制作新筐并填充新的厨余垃圾。他们依旧严格遵循落叶—厨余垃圾—落叶—旧堆肥发酵材料—落叶—旧堆肥发酵材料—落叶的层次结构,认真浇水以保障发酵温度。每一个步骤都倾注着同学们的专注与执着,张小梅老师的现场指导也让大家更加坚定信心,努力克服困难。
图为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知识。供图 付鸣欣
尽管遭遇挫折,但这次经历让同学们对堆肥过程中的变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深知,环保实践之路充满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方法与路径。在后续的时间内宝龙国际社区的堆肥筐温度能够维持在50-60℃趋于稳定。
随着实践的深入,2024 年 12 月 7 日,张小梅老师又带领青岛农业大学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来到万科春阳花园,开展新的堆肥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满怀斗志,分工明确,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先将铁丝网剪开重新组合,把堆肥筐中的落叶倒出并仔细翻动,使其与氧气充分接触。随后,一层树叶被平铺于新堆肥筐底部,接着按照落叶—厨余垃圾—落叶—旧堆肥发酵材料—落叶—旧堆肥发酵材料—落叶的复杂层次结构,有条不紊地向上重复填充。在堆肥过程中,志愿者们格外注重每一层的紧实度和均匀度,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微生物生长所需氧气的供应。最上层落叶填充完毕后,他们将准备好的水均匀浇上,确保堆肥湿度和发酵温度适宜。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短短一个多小时,就高效地完成了多个堆肥筐的制作任务。
但堆肥过程中的变数仍在继续考验着大家。由于上次堆肥效果未达预期,2024 年 12 月 12 日,志愿者们又一次来到万科春阳花园重新进行堆肥工作。他们依旧保持着高昂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重复着之前的步骤:剪开铁丝网、组合新筐、倒出落叶翻动、按层次结构填充、浇水保湿控温。此次活动还增加了温度测量环节,志愿者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与团队成员一起测量堆肥温度,以便及时调整堆肥条件,确保发酵过程顺利进行。
这一系列的堆肥社会实践活动,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但青岛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始终坚持不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环保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挫折中成长进步,不仅为社区环保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为全社会树立了大学生积极投身环保实践的光辉榜样,激励着更多人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共同为构建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未来,他们将继续在环保之路上砥砺前行,探索更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图为部分活动内容。供图 付鸣欣
图为合照照片。供图 付鸣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88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