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为响应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号召,弘扬篆刻艺术,曲阜师范大学思乐泮水社会实践队队员于山东省济宁市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队员走入曲阜市孔子博物馆,参观篆刻艺术展览,开展采访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弘扬,并为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为了进一步更加全面地了解篆刻文化,济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先生带领实践队员走进孔子博物馆,深入了解篆刻文化的悠久历史。实践队员了解到篆刻艺术从登记财产、货币等目的逐步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会寄托人们对生活的愿望与希冀,深刻体会到篆刻艺术的古远深邃。在展览馆外,张老师亲自展示篆刻手法,他强调篆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他本人自十四岁跟随老师进行系统的学习,从线条到两个字、四个字逐步练习,基本功练习达到一万方以上,翻坏了三本篆刻字典,才练得今日之刀法。
图为孔子博物馆所展览篆刻作品。
实践队员还注意到每幅作品的风格不尽相同,篆刻作品所用材料也大相径庭。张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道:“篆刻是一门非常精细的工作,尤其在挑选刀具和石头的时候,种类非常多。常见石头有青田石,每种石头做出来的特点也不同。不同的刀具也会根据不同的宽度、角度、厚度等;不同的手法比如冲刀和切刀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实践队员深受触动,不仅了解到了篆刻文化的悠久历史,更领略到了中国传统篆刻文化的魅力所在。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篆刻。
看到这么多学生对篆刻感兴趣,张老师带领实践队员亲自体验篆刻技艺,实践队员们满怀期待地来到篆刻体验区,纷纷拿起刻刀,准备在小小的印石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起初,大家都信心满满,可当刻刀真正触碰石头,才发现困难重重。印石质地坚硬,刻刀在手中极难控制,每一刀下去,线条要么歪歪扭扭,要么深浅不一。张老师在队员中间,耐心地为大家讲解篆刻技巧,手把手地纠正握刀姿势和用力方式。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逐渐掌握了要领。经过一番努力,当最后一笔刻完,看着那方印石上清晰呈现出自己的名字,队员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份成就感不仅来自亲手完成作品,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篆刻艺术独特的魅力。
图为老师指导实践队员进行篆刻体验。
据悉,如今篆刻主要用来象征文件上的身份证明。除了这种实际应用之外,以张老师为代表的手工匠人会将诗歌、言语、吉字等刻在印石上,以用作艺术目的。张老师表示篆刻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项手艺,更是他用来表达个人思考与想法的一样重要载体。“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希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想法宣传弘扬一下篆刻文化。” 张老师提到。接下来实践队也会进一步感受了解篆刻文化,为弘扬传承篆刻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图为实践队员活动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0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