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千古悠,传承火炬未曾休。”1月1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精神,曲阜师范大学“青风寻古韵,明月觅新章”社会实践队踏上征程,远赴湖北襄阳 。实践队队员们积极行动,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挖掘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实际行动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此次实践活动聚焦湖北襄阳的独特文化资源,队员们将笔触与镜头对准那些坚守传统技艺的非遗传承者,力求通过记录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在襄阳北街,每逢阳光普照,总能目睹一位长者安详地坐在公园长椅之上,手中执着棕榈叶,聚精会神地进行着他的手工创作。随着时光的推移,在他精湛技艺的雕琢下,那些棕榈叶蜕变为一把把精致的扇子。这位长者,正是何兴德同志,一位身兼数职、成就非凡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是经历过硝烟战火的老战士,还是忠诚不渝的老党员,更是一位技艺卓绝的民间艺术家。何兴德同志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制作的扇子一般,都深深地烙印着历史的印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他的事迹在襄阳地区广泛传颂,并通过《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平台的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杰出的老人及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何兴德先生于1955年诞生于襄阳保康。在其12岁之际,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开始接触棕叶扇编织工艺,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至18岁,他毅然加入军队,致力于保卫国家,期间长达42年未曾再次涉足棕叶扇的编织工作。直至步入花甲之年,出于对传统技艺传承的强烈责任感,他重新拾起童年时期的手艺。实践队的队员们在得知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事迹后,特地前往湖北省襄阳市进行深入考察,并经过多次的细致询问,最终成功寻访到了何兴德先生。
在与实践队队员的交流中,何先生深情地讲述着自己与棕叶扇的不解之缘,以及他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执着与坚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棕叶扇这一传统工艺品,让这一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实践队的队员们被何先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他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采访的经历与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更多的渠道与平台,向更多的人展示棕叶扇的魅力与何先生的艺术成就,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何先生的带领下,实践队的成员们学习了棕叶扇的制作工艺。面对队员们对制作过程细节的好奇,何先生拿起一把扇子,认真地解释道:“棕叶扇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首先,新鲜的棕叶必须煮沸七八分钟,然后经过三次彻底的晾晒,接着用热水处理,以确保棕叶的柔韧度,从而在编织时减少断裂的风险。即便如此,一天也只能完成三四把扇子的制作。”何兴德制作的棕叶扇以其精美的设计、耐用性、环保属性以及缓解风湿的功效而闻名,深受游客青睐。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技艺,何兴德已经培养了二十多名弟子。尽管如此,技艺的传承仍然面临重重挑战。他强调,学习编织棕叶扇必须具备“三得”——“坐得、等得、受得”。从棕叶的初步处理到最终成品的完成,每一步都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和细致,不能急于求成,还要有解决各种问题的毅力。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能够静心学习并精通这门手艺的人却越来越稀少。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何兴德依旧坚守在襄阳北街,日复一日地编织着棕叶扇。他不仅是在制作扇子,更是在坚守一份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他期望社会能给予传统手艺更多关注,也希望年轻一代能对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产生兴趣,让棕叶扇编织技艺得以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实践队队员也会通过这次实践,将棕叶扇这门非遗传统手艺发扬光大,使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激发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再被遗忘,而是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0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