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地方戏曲宛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地域的历史记忆与民众情感。1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春寻古韵,文化薪火传”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深入青岛即墨,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即墨柳腔社会实践活动,为这一古老的非遗剧种注入青春活力,探寻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之路。
溯源柳腔,探寻历史脉络
即墨柳腔,这一被誉为“胶东之花”的地方戏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实践团队首先奔赴即墨区图书馆与文化馆,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与珍贵档案中,追溯柳腔的起源与发展轨迹。据资料记载,柳腔发轫于清朝中叶,最初是在民间说唱“本肘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秧歌腔等元素逐渐演变而成。
在文化馆研究员的悉心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柳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从最初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即兴表演,到进入戏班、登上正式舞台,柳腔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深受胶东地区百姓喜爱的戏曲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柳腔不断融合当地的方言、民俗风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委婉细腻、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拜访艺人,传承技艺精髓
为了深入了解柳腔的表演技艺,实践团队走访了多位即墨柳腔的资深艺人。80岁高龄的刘老先生,是即墨柳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从艺六十余载,见证了柳腔的兴衰变迁。在刘老先生家中,他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多年的从艺经验。
刘老先生现场展示了柳腔独特的发声技巧与身段动作。他告诉队员们,柳腔的演唱讲究“以气托声、以情带腔”,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的表达。在表演方面,柳腔注重身段的轻盈灵活、表情的细腻入微,通过生动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队员们围坐在刘老先生身边,全神贯注地聆听、学习,不时提出问题,刘老先生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除了理论讲解与示范,队员们还跟随刘老先生来到即墨柳腔剧团的排练现场。演员们正在紧张排练经典剧目,队员们有幸近距离观看了整个排练过程,从唱词的雕琢、唱腔的打磨,到动作的编排、舞台走位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演员们的心血与汗水。通过与演员们的交流,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戏曲演员背后的艰辛付出以及他们对柳腔艺术的执着坚守。
成果斐然,展望未来之路
通过这次深入而全面的社会实践活动,“青春寻古韵,文化薪火传”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即墨柳腔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喜爱上了这一非遗剧种。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任重道远。尽管即墨柳腔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仍然面临着传承人才断层、观众群体老龄化等诸多挑战。
展望未来,实践团队表示将继续关注即墨柳腔的传承与发展。他们计划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成果整理成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以及学校、社区等机构合作,策划更多形式多样的柳腔传承活动,为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即墨柳腔这朵“胶东之花”必将开得更加绚烂夺目,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2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