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广饶县,有一支笔,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更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卓越的品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笔”之一,这便是山东齐笔。近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承脉古韵,传艺新光”实践队探访了齐笔的原产地,深入了解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齐笔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制作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两千多年前,秦国大将蒙恬在外作战时,急需书写工具向朝廷写奏折求援。情急之下,他割下一捋马尾,捆在木棒上,然后沾着锅底灰写了一封奏折。后人为了纪念蒙恬,将他发明的毛笔称为“齐笔”,因为蒙恬祖居齐国。这一传说为齐笔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而齐笔也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卓越的品质,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实践队队员参观了齐笔的制作流程。齐笔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选料到成笔,需要经过150多道工序。制作齐笔的技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水盆”,二是“杆子”。“水盆”指的是选毛料制成笔头的过程,而“杆子”则是把笔头安装到竹子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笔杆上。在制作笔头的过程中,选料至关重要。齐笔以狼毫为主,这些毛料质地坚韧,弹性好,适合书写。选好的毛料需要经过浸泡、梳绒、梳根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做成毛笔头中心的“笔柱”。接着再覆上一层薄薄的披毛,把笔柱紧紧抱住,经过掐头、圆头、覆头、平头等工序,笔头方能成型。而笔头的制作,全部需要手工完成,一笔重心全在笔头。接下来是“杆子”的制作,即通过按头、修笔等工序,将笔头安装在笔杆上。笔杆的选择和制作也十分讲究,既要美观大方,又要实用耐用。在笔杆上,匠人们还会刻上精美的图案及文字,使齐笔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一支合格的齐笔,要做到“尖、齐、圆、健”,即锋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健劲有力。
在齐笔的原产地广饶县,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承脉古韵,传艺新光”实践队见到了齐笔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郭明昌。郭老师告诉她们,他从小就对齐笔制作技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终于掌握了这门技艺。他深知齐笔传承的重要性,因此一直致力于齐笔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他成立了齐笔工坊,将原本单打独斗的制笔匠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同时,他还积极走进学校,让孩子们了解齐笔文化,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在更见深入的了解之后,实践队认为,齐笔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今,虽然毛笔已经不再是主要的书写工具,但齐笔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在齐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广饶县政府将齐笔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投入资金用于齐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政府还积极搭建平台,为齐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推动齐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2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