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不仅是历史记忆的承载,更是地域特色与民众智慧的结晶。而方言,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媒介,与各类非遗形式紧密相连,从传统戏曲到民间故事,无不依赖方言来传递独特的文化韵味。然而,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以及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方言的使用空间不断压缩,这一现象对与之相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构成了显著威胁。
为了挽救这一文化困境,2025 年 1 月 13 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 “韵语织乡” 实践团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征程,深入山东、山西等地,致力于探寻方言与非遗文化协同复兴的有效路径。
实践团的首站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方志馆。踏入馆内,一面展示着丰富日照方言的文化墙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墙上展示的方言词汇生动有趣,如 “地蛋” 指代土豆,“洗海澡” 描述游泳,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表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与馆内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当前日照方言的主要使用者集中在老年群体,年轻一代,尤其是学生,对方言的掌握程度严重不足,许多人甚至无法听懂或表达,这一现状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方言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带着这份使命感,实践团成员们回到各自家乡,继续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在山东省滨州市福山社区,部分成员邀请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参与调研。他们与老人倾心交谈,学习地道的滨州方言,深切感受到方言中蕴含的浓厚乡情与亲情。老人们感慨,如今与孙辈交流时,因方言差异常出现沟通障碍。而在与社区年轻人的交流中,成员们发现,尽管年轻人对方言饶有兴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普通话的使用占主导,方言的应用场景极为有限,导致他们学习方言的积极性不高。此次调研不仅收集到大量鲜活的方言素材,也让团队成员对当前方言的发展困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2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