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且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其独特的建筑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为深入了解苗族建筑文化,1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青春寻古韵,文化薪火传”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前往苗族聚居地开展调研。此次实践旨在解析苗族建筑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挖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传承困境。
实践首站,同学们来到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踏入苗寨,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映入眼帘。这些吊脚楼多建于斜坡之上,利用地形高差,前半部架空,后半部接地。底层通风防潮,用于圈养牲畜或存放杂物;二层宽敞明亮,设有堂屋、火塘,是家庭起居和待客之处;三层则较为私密,用作卧室。
与当地居民交流得知,这种建筑形式是苗族人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结果。苗族迁徙频繁,选择在山地建房,可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同时,吊脚楼通风良好,能有效应对山区的潮湿气候。从建筑结构上看,吊脚楼以穿斗式木结构为主,榫卯连接,不用一钉一铆,却坚固耐用。这种结构不仅展现了苗族工匠精湛的技艺,还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一些苗族聚居村落,我们见到了极具特色的风雨桥。风雨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桥身以巨大的杉木为梁,桥上建有长廊式桥亭,桥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据村民讲述,风雨桥的建造有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在苗族信仰中,桥是连接阴阳两界、沟通神灵的通道,建桥能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桥亭内的绘画、雕刻题材丰富,多为苗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如苗族祖先蚩尤的传说、迁徙历程等。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装饰了风雨桥,更成为传承苗族文化的生动教材。
在部分苗族聚居区域,鼓楼是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造型独特,多为木质结构,呈宝塔形,层数一般为奇数。鼓楼通常位于村寨中心,是村民集会、议事、祭祀的场所。
我们有幸参加了一次苗族的祭祀活动,深刻感受到鼓楼在苗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活动中,村民们身着盛装,围绕鼓楼举行庄重的仪式。鼓楼的建造也有严格的规矩,其选址、尺寸、样式都蕴含着苗族的风水观念和社会秩序。它不仅是建筑,更是苗族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象征。
苗族建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无论是适应山地地形的吊脚楼,还是利用自然材料建造的风雨桥与鼓楼,都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尊重与巧妙利用。他们就地取材,用木材、石料等天然材料建造房屋,建筑风格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从建筑装饰到整体布局,苗族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风雨桥和鼓楼的雕刻、绘画记录着苗族的迁徙历史、神话传说,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也历经岁月传承至今。这些建筑是苗族历史的“活化石”,让后人能够触摸到民族发展的脉络。
鼓楼作为村寨的中心,是苗族社会秩序的象征。在鼓楼中举行的集会、议事活动,体现了苗族民主、团结的传统。同时,建筑过程需要全寨人齐心协力,这种共同协作的过程增强了村寨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苗族建筑文化传承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兴趣不高,导致技艺传承后继无人。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虽带来了经济机遇,但部分地区为追求商业利益,对苗族建筑进行过度开发,破坏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貌。此外,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的涌入,使得传统苗族建筑在新建房屋中的应用越来越少。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苗族建筑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也清晰认识到其传承面临的挑战。为保护和传承苗族建筑文化,建议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的培养,设立专项基金,给予传承人经济支持和荣誉鼓励;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对建筑文化内涵的保护与挖掘;同时,加强对苗族建筑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热爱本民族的建筑文化。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苗族建筑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光芒,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2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