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究非遗文化浸润下乡村校本课程的在地化开发策略,我非常有幸加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梦栖山野,踏梦追风”实践队,于7月10日与队员们一起前往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小学开展调查活动。
这是小学生放假前的最后一天的课,但学生们的兴趣不减。在校本课程教育课上,当教师谈论非遗文化时,可以看到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他们可以举出自己亲眼所见的例子,并表明自己的想法;可以讲述许多“民间传说”的故事,甚至比教师所说的更生动、更具体。还有学生饶有兴趣地描述了“民间火脸谱”,他们用自己生动的描述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们表现出对非遗文化的强烈兴趣。在学校的专门教室里,实践队员们有幸亲手体验了年画的制作过程以及风筝、灯笼扎制过程,感受到了教师们充分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的决心,用心雕琢每一个教学细节、用心教学生的精神风貌。
当下,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城市里,高楼大厦限制了现代人的想象力,小学生的创作灵感也逐渐减少。而简单却又灵感不竭无限的非遗文化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今学生的特性。年画艺术直观贴近生活,易懂,可靠性强,想象力丰富,群众基础深厚广泛。年画不仅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而且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个学生也都喜欢这一艺术形式。风筝年画出现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出现在勤劳朴素的工人手中,与喧闹的城市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针对认识年画美以及相关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引导,发挥了非遗文化的现代价值。
我认为培养创新能力,拓展审美维度应该是非遗文化浸润下校本课程在地化开发的最大价值。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联想思维。在教学安排中,采用将课堂和户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课堂实践课和户外课,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不同年画图案的设计元素,让学生了解图案背后的设计内涵。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将民俗年画中包含的不同模式进行逐一拆分,然后拼接成其他模式,通过设计实践赋予作品新的概念和内涵。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并分享图案背后的神话传说,以及民俗图案在某些动画中的应用,加深其对图案的了解。同时,教师还通过带领学生去博物馆、非遗馆,或其他有着丰富资源的地方等,现场学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3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