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为了顺应国家发展趋势,增加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实践队员们就对于一项安徽省省级非遗——马灯,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与学习。
安徽芜湖,是一个具有2600多年历史底蕴,并且风景优美的城市,战国时期名鸠兹。《左传》里这样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安徽芜湖的马灯原本就是一项祭祀活动,用于出师前祈祷胜利,是“傩文化”的一部分,古时交通不便,夜间照明也不便,大家便想到以灯的方式进行一些活动,而灯的表演方法则是演绎兵家阵法和一些著名的人物故事如薛仁贵与薛丁山父子、关公耍刀、穆桂英挂帅等等,这就衍生出了马灯。
马灯文化内涵丰富,服饰华丽喜庆,人物绕场顺序复杂,因此可观赏性高,也具有一定的表演难度。而前几年,农村致力于扶贫和小康,追求发展变革,故马灯不可避免的没落了。这几年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民众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因此,马灯又开始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并且收获了一大波流量。
腊月搀佐,除夕朝灶,大年初一至十五出灯,十五前圆灯。成员一般由一名报子、两名门灯、七名前锣鼓分队、三四名长者组成的礼节分队、七八个小孩组成的扶云分队、后场锣鼓队以及二十几名神角。正式演出前要开光,请道士做饭、杀鸡请神,以求神赐福赋予神力,可以战魔祛疫辟邪。以竹篾扎成马的形式,马身上蒙上白布,马中间有一个圈,人就在圈中,以示骑马的动作。表演人员根据不同的人物和马匹的需求,穿上不同颜色的棉裤,脸上的妆容也不一样,身上衣着主要为类似于京剧行头戏服的绣花马灯服。主要表演形式为列阵和演武,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关公扫堂。
走马的形式又包括“双龙会”、“龙虾戏水”、“八马亲嘴”等,表演起来气势十足,煞是好看。在马灯经过数天表演完后还要进行圆灯,仍然要请道士做法,捧神牌到土地庙,架在草纸上烧之,表演人员则要卸妆,在村里绕圈后回家,以示对神的尊敬。
等到残灯腊月,地上剩下的爆竹纸皮也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当时的热闹场景。
马灯,不仅仅是祭祀文化的一支,更是乡里人家重要的年娱活动,象征着人们对无病无灾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4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