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这一古老而精美的工艺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色彩与质感使其在艺术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珐琅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的迈锡尼文明,当时就有在金属器物表面装饰类似珐琅釉料的工艺;在古代埃及、希腊等地也都有珐琅工艺的踪迹。
而在中国,珐琅工艺大约在元代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最初,珐琅工艺主要应用于宫廷器物的制作,这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到了明代,掐丝珐琅工艺到达了一个高峰,其制作精美,造型丰富,色彩鲜艳,以 “景泰蓝” 为代表的珐琅制品闻名遐迩;清代时期,珐琅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仅在宫廷中广泛制作,民间也开始逐渐兴起。珐琅工艺融合了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深入了解珐琅工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本实践队开展了此次社会实践调研。
在深入实地探访之前,实践团队高度重视准备工作,首先向指导教师韩笑老师请教了专业意见,老师指出,要深入分析珐琅工艺当代发展现状,找到问题所在症结,直击痛点、难点,运用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开辟珐琅发展新道路。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搜集了大量掐丝珐琅资料尤其是地方政策文件,在归纳总结过后实践队大体了解了当前我国尤其是山东省珐琅文化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初步了解过后,实践队成员们精心设计了一份关于珐琅传统文化传承并在当代情形下利用新时代媒体赋能珐琅发展可行性的调查问卷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图为凤彩珐琅实践团成员的走访调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晨阳摄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珐琅工艺的历史与文化,实践队还走访了当地的珐琅博物馆。博物馆内丰富的展品,无论是从古代的珐琅器具还是到现代的艺术珍品,无一不生动地展示了珐琅工艺的发展脉络。在博物馆讲解员专业的讲解下,实践队成员们更加了解了珐琅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和应用领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参观珐琅艺术博物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于汶均摄
此后,实践队主动寻求实践机会并与山东省日照市如风书画个人工作室达成合作。工作室的主理人梁艳老师,日照市非遗传承人、日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日照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梁艳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们不仅近距离观摩了一件件精美的珐琅作品更体验了从设计图纸到掐丝、点蓝、烧蓝等一系列复杂工序下的珐琅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梁艳老师表示,珐琅工艺对细节要求极高,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作品的瑕疵。实践队成员们也深刻感受到了珐琅工艺传承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方面,学习珐琅工艺耗时久、难度大,需要学徒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现在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另一方面,市场推广难度较大。尽管珐琅作品精美绝伦,但由于其制作成本高,价格相对昂贵,导致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同时,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度有限,这也使得珐琅工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由此实践队萌发出了以新时代媒体赋能,通过加强新媒体渠道的开发利用,让非遗真正发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珐琅的制作流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乐雨摄
实践队专门组成了以梁艳老师为中心,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代英姿同学、2024泰安地区美术联考状元同济大学周忠诚同学在内的美术指导团队,不断创作新的图样。实践队成员们还制作了大量内容生动有趣的视频号、公众号内容,开发了凤彩小程序,让更多人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珐琅的精美细节,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匠人们在线上进行技艺展示和教学,吸引了大量年轻网友的关注和参与,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古老的珐琅非遗技艺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相遇,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它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了新生,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探索出了新的模式。这一创新结合不仅激活了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更为文化传承拓宽了视野,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文化传承新景致。
通过这次对珐琅工艺传承与发展的纪实调研,实践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珐琅工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既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也面临着严峻的传承与发展挑战。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通过以新媒体赋能传统珐琅技艺来创新设计、加强宣传推广、培养专业人才等多种方式,为珐琅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践队将把这次实践的经验和感悟带回校园,继续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掘传播珐琅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这一古老的工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乐雨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7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