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瞳瑶)1月13日至1月18日期间,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韵语织乡实践团奔赴山西、河北、山东多地,探寻非遗与方言的紧密联系。成员观看用方言演绎的传统戏曲,与艺人交流传承困境。他们聆听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方言讲述,开展问卷调查参与以方言指导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方言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也为非遗与方言的保护积累了宝贵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而众多非遗项目,尤其是非遗戏剧,宛如深深扎根于方言土壤中的参天大树,方言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方言,这一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地方文化宝库的大门。然而,在普通话大力推广的时代浪潮下,方言的价值却在不经意间被人们所忽视,犹如一颗蒙尘的明珠,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韵语织乡实践团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的号召,以“保护方言,延续雅韵书新篇”为实践主题,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的第一站,是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在那古老的村落里,我们走访了一位位老人,他们就像一本本活着的方言词典。从他们口中,我们听到了最纯正、最质朴的方言表达,那些独特的词汇、生动的语调,无不蕴含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和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每一次与老人的交谈,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程度极低,很多孩子甚至只能说简单的普通话,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方言在他们口中逐渐失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决定从教育入手。我们在当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方言与非遗戏剧的推广活动,举办讲座,向孩子们讲述方言的魅力和非遗戏剧的历史渊源。孩子们被那独特的唱腔、精美的服饰和生动的表演深深吸引,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那一刻,我看到了方言与非遗传承的希望之光。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资金短缺、人员不足、村民的不理解……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但我们从未想过放弃。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四处筹集资金,积极招募志愿者,耐心向村民解释我们的目的和意义。慢慢地,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我们的工作,加入到保护方言和非遗的队伍中来。
回顾这段实践历程,我感慨万千。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方言和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保护一种语言和艺术形式,更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世界,都蕴含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记忆。通过保护方言,我们能够让后代子孙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和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我也意识到,传承和保护方言与非遗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文化保护氛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用我们的热情和行动,让方言和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守护方言与非遗的道路依然漫长,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韵语织乡实践团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努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强大的精神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8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