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遗传承与创新性发展,2025年1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执手非遗梦,烟火人间情”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前往青岛市胶州市茂腔剧团,参观学习了胶州秧歌和茂腔的发展历程。
胶州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俗称“扭断腰”“三道弯”。如今,胶州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通过设立非遗文化馆、举办文化节、开展进校园活动等方式,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有力保障。实践队成员们近距离欣赏了传统的胶州秧歌,更直观的感受了胶州秧歌的精妙之处。在这一天的访谈中,队员们对胶州秧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胶州秧歌的未来发展与传承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见解。
图为实践队员与两位讲解老师面对面交流学习 姜昊 供图
在本次学习参观中,两位老师初步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起源:相传在明末清初,东小屯村的马姓和赵姓两户人家逃荒至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12年后随着两家人返回胶州而逐渐传播开来,成为胶州秧歌的雏形。队员们也深刻认识到,艺术作品的背后有着其真实的生活场景。
不仅如此,老师们还额外指出:因为山东地区是孔孟子之乡,儒家文化也充分融入至舞蹈之中。以山东当地男性的代表舞蹈鼓子秧歌和女性的代表舞蹈胶州秧歌为例,鼓子秧歌豪迈、沉稳,艺术形态刚猛有力,舞姿稳健踏实,气势恢宏,艺术特点为稳、沉、伸、韧,表现出了山东汉子坚强及含蓄的个性特点。而胶州秧歌轻快空灵,舞姿曼妙优美,既有南方女性温柔恬静的气质,又不失北方女性热情泼辣的妩媚,动作强调碾、拧、伸、韧、扭,注重表演人的形态变化。从这个层面来讲,儒家文化影响下的胶州秧歌也拥有中庸的柔性之美,更加符合当地人天人合一、尽善尽美的审美观点。
图为实践队员向老师学习胶州秧歌 姜昊 供图
现在,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位老师作为胶州秧歌的传承人,渐渐的把胶州秧歌传承当成了一种责任与担当,不再仅仅是一种情怀和兴趣。然而,老师们也指出,不能为了将其发扬光大而进行盲目推广,因为胶州秧歌本身就是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应更多的回归真实生活和传统艺术本身。
特别地,老师还指出:胶州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特点。这种融合使胶州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还兼具戏曲表演的诸多元素。
图为两位老师表演胶州茂腔片段 姜昊 供图
如今,老师们经常参与政府、社区、学校等平台的传统民间艺术和胶州秧歌宣传活动中,让更多的人对胶州秧歌产生浓厚兴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当中。同时实践队还了解到,胶州市通过建立非遗文化馆、举办“非遗夜校”等方式,推动胶州秧歌的普及。此外,胶州秧歌还与商业活动结合,为传统非遗艺术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在未来,极具艺术魅力的胶州秧歌必将走近普通民众,做到“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胶州秧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其艺术造诣和观赏价值让人叹为观止。胶州秧歌渐渐成为了胶州当地的特色舞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学习。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队员们也认为应该为胶州秧歌这样的优秀非遗项目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同时队员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胶州秧歌的非遗保护和传承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新青年应该共同守护胶州秧歌之类的“精神家园”,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队员们一致认为,在未来的日子里,胶州秧歌等非遗一定会在璀璨的中华优秀文化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两位老师的亲切合影留念 姜昊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9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