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德州1月20日电(通讯员 钟文粟)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乡村治理不仅仅是农田、产业的管理,更关乎乡村社会的和谐、农民的幸福感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乡域筑梦实践团于2025年1月15日-18日走访齐河县、陵城区、武城县等地,探寻协同治理模式。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的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的调研从德州市的一个典型乡村——齐河县开始。齐河县作为德州市的一个重要农业区,村庄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农村的资源型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失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乡村治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在与当地村民和村干部的交谈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齐河县的乡村治理面临着政府与村民沟通不畅、组织协同不力的问题。尽管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但在落实到基层时,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首先,许多村庄的治理体系碎片化,村委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资源分配和信息流通也存在障碍。村民对于政府的政策执行普遍缺乏了解,许多人表示,即便政策很好,但“从来没见过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例如,齐河县的一些贫困村通过政府引导,尝试过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但由于信息不透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政策效果未能显现,村民的参与热情也大大降低。其次,乡村治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农民的参与度不足。在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下,农民更多是作为受益者或被管理者,而非积极参与者。尽管一些地方政府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管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引导,很多农民依然对现代治理模式感到陌生和不信任。甚至有的村民直言:“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种好地,其他的事交给政府就行了。”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尽管齐河县的治理模式仍面临许多挑战,但在一些村庄,政府正在尝试不同的协同治理路径,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例如,齐河县的某些村庄,通过引入农村合作社的模式,推动村民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合作社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种植和养殖的技术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始注重对村民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
在德州市的其他乡村,如陵城区和武城县,队员们也见到了类似的治理创新。陵城区通过建设乡村治理服务中心,整合村级资源,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武城县则通过“村级自组织”的模式,鼓励乡村社会组织发展,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通过对德州市多个乡村的调研,队员们逐渐意识到,乡村治理中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是政策的落实问题,更是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组织协同,推动乡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村民不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事务中,还对政策的执行产生了更强的信任感。合作社和乡村治理服务中心等组织形式的建立,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德州市的调研过程中,实践团看到了政府、村委会和村民三者之间协同合作的巨大潜力。虽然在许多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乡村治理的现代化目标终将实现。乡村治理的关键不仅在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在于通过组织协同与农民参与,构建一个多方合作、共治共建的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成功落地,推动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9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