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踏春来,鞭炮齐响锣鼓鸣,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华夏儿女中的心中有着独一无二的意蕴。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作为团圆与幸福的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和谐包容的内核,正因如此,乘着春节申遗的春风,越来越多的国家,各色各样的人种,都被春节中蕴含的深厚文化所调动,纷纷参与并尝试春节时期的独特风俗,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与时代相融合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为了解应该如何更好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融合,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儒德致学实践队队员于2025年1月19日前往山东省青岛市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我们聚焦于“春节申遗为个人,社会以及整个文化层面带来的影响以及春节的成功申遗可以为我们发展中华文化带来哪些具体的指导借鉴意义”展开研究,旨在探索出能够使中华文化迸发真正的活力的“金钥匙”。
春节申遗?理所当然!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一天,无论远近,离家许久的亲人会回到家乡,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尽享团圆之喜。从除夕夜的守岁到初一的拜年,从舞龙舞狮到贴春联,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的申遗,不仅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和推广。在全球化的今天,春节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唐人街上的春节习俗展,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活力。将春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还能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通过对于线上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于春节申遗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自豪感,为我们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浓浓的精神动力。
年味淡了?万不可能!
近年来,许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似乎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了”,随着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小家庭逐渐取代了大家族,在一定程度上,春节的确与老一辈口中形容的春节不同。但是除了过去的那些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年俗,许多融合着时代特色的新年俗也应运而生,云拜年,集福字,观影,旅行过年等等,经过新的形式,春节不再是那些拘泥的活动,如此,经过新的更新和变化,年轻人,老年人,都寻觅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那个过年方式,这些变化,反让春节在新时代的洗涤中更新换代,令人们感受到春节的新滋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春节中,让春节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在进行线下走访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特意询问了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人群,问问他们对于春节的习俗,起源的了解情况,从走访的结果我们不难得出,人们对于春节都有着极高的认同度,源远流长的春节就如同时代的纽带,将天南海北、男女老少,紧紧的凝聚成了一股绳,让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在中华大地尽情书写。
文化发展,动力十足
春节的成功申遗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更加行之有效的道路。中华文化要想继续发展,其核心便在一个“变”字之中,只有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才能够不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互联网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与途径,24年,福建的一个独特的春节风俗“挺神将”成功的火出了圈,依靠着网络的传播能力以及00后设计师的新版设计形象,让原本只在当地兴盛的民俗活动变得家喻户晓,甚至引得不少游客特地前去当地打卡欣赏,这些“变”激活了蕴含在文化背后的浓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旧民俗脱胎换骨,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可见,两创可以说是当今时代中华文化想要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批判的继承,迎合时代的创新,引发着人们的精神共鸣,更好的满足人民对于高质量的文化的需要,也为文化的发展插上了时代的翅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1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